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周元强:村里的“大片”拍了22年(图)
//www.workercn.cn2015-01-1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周元强(左一)发明的“人体摇臂”。

  600元拍出一部电影,这可不是开玩笑,干成这事儿的周元强,今年刚刚60岁。他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竟成镇文化站站长,也是一位扛过锄头种过地、至今还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农民。跟其他农民不一样的是,周元强喜欢在村里拍农民自己的“大片”,为这事儿他忙活了22年。在他拍的影视剧里,编剧、导演、演员、美工、剪辑师,也都是清一色地地道道的农民。

  农民当导演,看似天方夜谭,但对周元强来说,这个想法的诞生却极其偶然。那是1989年,文化站送电影下乡,一部露天电影《喜盈门》看得村民乐开了花。有个村民无意间叨咕了一句:“这个演得好!不过都是城里人搞的嘞,轮来轮去也轮不到我们农民自己上电影。”带着放映队东奔西走的周元强为此上了心:文化站能不能组织农民自己拍电影、电视剧呢?

  凑巧的是,没过多久,周元强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上海卖摄像机的广告。他狠狠心,向银行贷了7000元,奔赴上海买了一台M7家用摄像机。1992年,靠着放映电影时了解的一些拍摄知识,以及钻研说明书自学摄像,周元强决定以竟成镇里村留下的方志敏等革命烈士的事迹为题材,拍一部《里村星火》。

  “招聘演员的公告一贴,不少村民都笑话我,说人家拍电影拍电视剧怎么也得几十万元,你就一台摄像机也想拍?”周元强只是自嘲地笑了笑。不过,也有胆大的村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报名,大家互相撺掇着,最后竟然有40多个村民愿意演。

  就这样,村民们就地取景,家里、田间、山头都成了“摄影棚”。农民演员们还兼做幕后工作,用周元强的话说,“裁缝演员做服装,木匠演员做枪炮,铁匠演员做大刀;开拍前只有几千字的故事梗概,剧本全凭村民现场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谁说得有道理按谁的剧本来。”

  断断续续拍了三个多月,1992年底,80分钟时长的《里村星火》拍摄完成。周元强算了一笔账,6盒录像带花了200多元,给“演员”们买菜做饭花了300多元,总共开销不到600元。可就是这部600元拍成的片子,却轰动了全镇,“没有光盘,都是录像带,我带着彩电和放像机挨村放映,现场人山人海,有的村民没看过瘾,第二天又跟着放映队跑到别的村子看……”

  村里的“大片”开了头,周元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农村文化站的经费紧张、设备有限,他就自己“发明改造”设备。其中最得意的要数“人体摇臂”:两把梯子绑在一起搭成“人”字形,第三把梯子横着架在“人”字形的顶端。拍摄者手持摄像机趴在横向梯子的前端,就像跷跷板一样,有人抬、压梯子后端时,梯子前端就会相应地降低、升高。“大摇臂多贵啊,省下来的钱够我们拍一部电视剧了!”周元强算起账来丝毫不含糊。

  算上最近刚刚拍完的电视剧《瓷都人之山路弯弯》,他已经带着村民们累计拍摄了80部、共240多集影视剧。2007年,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甚至破例为这个农村文化站办理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如此,村里拍出的十几部“大片”也能公开发行了,景德镇电视台有时会播他的片子,可周元强依然每天钻在村子里忙活。偶尔,他也看电视上“城里人”演的农村剧,看完了笑呵呵,“人家专业,但我们拍的原汁原味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