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在河北省博物院举办的“乙未迎春——张守中师生书画展”吸引了很多人前往参观。张守中,这位知名古文字学者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3月23日,笔者在张守中先生的书房对其进行了采访。
张守中,193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丰润,曾祖张人骏历任两广、两江总督。张守中幼承家学,9岁开始学习书法,并曾师从邓散木、商承祚先生,真草隶篆均有涉猎,对战国文字艺术多有研究。其专业是考古测绘,长期与商彝周鼎、秦砖汉瓦为伴,在古文字领域颇有建树,在书法界亦有很大影响。他先后编著出版《侯马盟书》(合著)、《中山王厝器文字编》等十几部学术专著和文集。学界泰斗李学勤评价张守中说:“让几种冷门古文字实现‘起死回生’,将中华古文字的灿烂文化遗产抢救了下来,这是无法估量的学术贡献和社会价值。”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观看了张守中临摹的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后,专门写了条幅相赠,以示友谊。
谈到举办此次书画展的初衷,张守中说:“我已经80岁了,曾经接触过大量的优秀古文字资源,通过展览,让年轻人甚至是小朋友们也感受一下两千年前的文字魅力,期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永续留存下去。”据介绍,此次展出的60多幅作品中,有5幅张守中近期临摹古文字的作品,其余作品则是以古文字的形式展现人们熟知的古诗词。张守中笑言:“这就是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当今社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格调,这样的表现形式更符合现实。”
谈起与文物考古以及书法创作的情缘,张守中说:“我从事古文字研究60载,就像一个人走在深山峡谷,没有同伴、一个人爬山,虽然行路艰难,但却欣赏了别人看不到的美景,看到古时那俏丽的文字时身心舒畅得难以言喻。”
截至目前,张守中已出版了六本古文字工具书,平均每本耗时三年完成。有些古文字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而临摹古文字最大的困难就是必须要保持原状,不像书法写作可以自由发挥,要经过反复认识、反复临摹才能有好的作品。他说:“我这一生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古文字工具书的编写上了。”
阳光照得书房暖暖的,张守中兴致颇高地谈论着他的作品,沉浸在他的古文字世界里。书房里挂满了书画作品,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守素堂。“这是取我和老伴名字的中间字,既是指我们相知相伴的生活,也是我恪守本分、安静做学问的座右铭。”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的张守中,生性淡泊,一门心思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远离现实生活中的浮躁和喧哗。近年来,他将自己创作的多幅书法精品捐献给了省博物院和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2011年,他又将极为珍贵的张人骏真迹(书信89封、电报稿2封、日记一函)捐给了省博物馆(现省博物院)。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张守中的名字即来源于此。他说:“我不过是个平凡的老人,只愿做实事,不愿跟风也不图虚名。办这次展览,目的是想让人们对祖国的古文字多一些了解。”(记者 韩莉 实习生 吕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