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问道有悟“心造境”
徐冬冬生活状态的突变出人意料,面对种种疑惑和不解,他淡然一笑。至于隐逸之因,无他,只为聆听天命对灵魂的感召。
早年在故宫研习古画时,徐冬冬便从古人笔墨中参悟到了做人之道,追求人心与宇宙之心共融的境界,所以他的画作具有平淡、天真而达物我两忘的文人情怀。
1984年至1996年期间,徐冬冬两次对中国山脉进行了系统探求,足迹遍及数十座名山大川,“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的创意,便产生于山水之中。
徐冬冬喜登高望远,对中国哲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山水间的行走,让徐冬冬对自己的人生使命有了新的感悟。在“阳光与和谐的梦想”实施的5年里,他展开了繁忙的全球文化旅行,观摩、研习欧美诸国艺术大家的作品。
纵览世界,阅思千年。具备了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的徐冬冬领悟到,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来自于西方文明所固有的缺陷,它达到相当程度之后,需要另外的文化来补充与平衡,而中华文化的智慧正具有这样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考验。
徐冬冬曾这样写道:“画者挥毫写物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致良知’的参悟。”中国文化到底用什么来和世界与未来对话?2003年起,燃烧着使命感的徐冬冬动极归静,走入了隐逸的生活。他要让自己的身心沉静下来,脱离世俗的喧哗,去用心回应“天命”的呼唤。
徐冬冬隐逸在京城东北郊的“云归处”。小院深深,淡淡雅雅。
翻阅徐冬冬的艺术年表,2003年之后,年年只是寥寥数语。十余年的生活,就是“创作”“游历”“问道”六个字。
十来年,徐冬冬的脚步落在了北美的落基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更留在了青藏、云贵和川藏高原上。立于高山之巅,体悟天地精灵,他寻园、问茶,静观禅意。他独坐“云归处”静思,足不出户而心有万水千山。
不是没有“苦”。徐冬冬“心苦”,那是源于对生死、善恶的哲学追问,源于以心入画,在艺术求索上披荆斩棘、另辟蹊径的浴火重生。
徐冬冬从精研意象绘画、印象绘画而进入到抽象绘画,并创新性地探索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这在中国当代画家中实属罕见。早年专攻中国意象绘画时,李可染等诸先生曾对他寄予厚望,“只要沿着此路,定能成为大家”。
“我在学习中国绘画的同时,从未忘却对西方绘画的学习,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文化交流的规律,时代的需要。”徐冬冬说。
20世纪70年代,徐冬冬从传统中国意象绘画起步,随后几年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运用,并沿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将色彩与水墨相联系,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情趣与西方光影相结合的境界。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抽象绘画至今,徐冬冬一直试图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他希望能将抽象思维带入到中国的文化之中,融入在中国的绘画里。
不过,徐冬冬并不想跟着西方抽象艺术亦步亦趋,他希望创立具有中国思想的中国抽象绘画。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徐冬冬“自找苦吃”,孑然独行,艰辛探索。“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在他看来,具体作画只是“小技”,构筑中国抽象绘画的思想基石才是“大道”。
20世纪80年代,刚刚二十出头的徐冬冬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心”指人心,“造”为创造,“境”指意境,强调作画要“用心灵去创造意境”。
而立之后,徐冬冬对“心造境”的诠释,从美学范畴进入到了哲学范畴,从“身心合一”发展至“天人合一”:“心”即为“宇宙”;“造”通“易”,求宇宙变化之规律;“境”又为“致良知”,其意在表达的笔墨要含善爱之心与仁德境界。
此时,“心造境”的含义为:“在宇宙造化中发现、表达人类与万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蕴藏于变化中的真善美”。而今,“心造境”已不仅是徐冬冬的艺术思想,更成为他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心”为佛,是宇宙本体,为“出世”,“造”在于变化中的道,在“出世与入世间”,而追求的“境”,却落在了“入世”的儒家生活里。
与爱同行——记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优秀... | 2010-09-18 |
与爱同行——记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优秀... | 2010-09-18 |
朱立凤:摄影和经商可以同样精彩 | 2010-09-18 |
画家周韶华:天地大美 时代象征(组图) | 2010-09-18 |
莫言: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 2010-09-18 |
莫言瑞典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图) | 2010-09-18 |
中国宪法学奠基人之一许崇德:学而为宪六十载 | 2010-09-18 |
张艺谋谈《归来》:这是我创作心态的归来(... | 2010-09-18 |
《归来》戛纳展映 巩俐落泪拥抱张艺谋(图) | 2010-09-18 |
援藏者讲述西藏好山好水好情:结下不解之缘 | 2010-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