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中:“作茧”与“破飞”
//www.workercn.cn2015-04-13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走进“行庸”李中的工作室“茧居”,先入眼的是他自撰的条幅:“善假于贤谋出蓝,作茧自缚为破飞”。在闹市长安,他沉浸在“茧居”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早已似化外之人。

   李中生长在岐山,《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句,说的就是他的家乡。那里是炎帝生息和周文化的发祥地,是《黄帝内经》和《周易》的诞生地。“秦无旧俗云烟媚,周有遗风父老贤”。在父辈的教诲下,李中“会拿筷子就会耍(用)毛笔”。小时候每有空闲,他父亲不是让他提笔练字,就是给他讲先贤们的故事。从他父亲那儿,李中知道了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知道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姬旦和农耕先祖后稷;知道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六出祁山兴汉室的诸葛亮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五丈塬,以及塬上“心外无刀”……这些先贤都成为了李中人生道路上的盏盏明灯,照耀着他前行。

   1993年是李中人生的关键一年。那一年,他有幸进入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以书法篆刻为业,有幸参加研究院承担的由陕西省委省政府委托编辑《陕西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集》的工作。精品集分两部分,古代名家编为上集,当代名家编为下集。当代名家要靠李中一家家登门拜访、看作品拍片子。在5个来月的资料征集和编辑过程中,李中有幸走进了我省众多书画名家的书斋画室,尤其是对当时还在世的刘自椟、卫俊秀、程克刚等陕西书坛名宿泰斗般的老先生的采访中,他深深地被前辈的艺德人品、知识修为,艺术造诣和成就所震撼。同时,个别天分极高的书画家因过早陷入名利的泥沼,窒塞了自己艺术才能发挥和成长的通道,即糟蹋了艺术又愧对自己的悲剧,也让他痛心不一。李中说:“自号‘茧居’,就和这番经历与感悟有关”。在这些书界先贤的言传身教下,李中的书法篆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篆刻作品连续入选全国第四届和第六届书法篆刻展,成为当时我省青年书法家中的佼佼者。李中的篆刻刀工冲切皆宜,凝重中见锋芒。重刀处如酣墨奋书,雄浑潇丽,轻刀处如秀笔曼舞,细润有情,印面蕴积饱满,灵动厚实,既无造作之势又无疏松疲软之弊;李中的大篆以刀入书,布局严谨,气韵通畅,笔力遒劲;楷意的添加使其大篆别有丰韵,字中有笔,秀中有拙。

   在《出新——印人自立之本》读印杂记中,李中写道:“篆刻的营养在传统,但要不拘于传统”。是啊,纵观古今印史,但凡有成就的无一不是这样走过来的。赵之谦宣称“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吴昌硕正是通过“乱头粗服,不衫不履”的“斑驳”而得其“浑厚”,它的“异处”正是着力于“雕琢”而复归于朴,从而赢得一种似铸似凿,似风化侵蚀又高古沉雄的艺术效果;赵古泥正是由吴昌硕的“圆转浑朴”转向自己的“圆折兼历”最终成为“虞山派”鼻祖;黄士陵则绕过吴昌硕,以“光洁得浑厚”创造出俏丽挺俊、富丽堂皇,“看似寻常最奇崛”的黟山派印风,齐白石更是以猛利痛快的单刀直入,开创了强悍激越的新印面。至于写字,李中说:“不是文盲大多都会。可在书法史上留存下来的又有几人”?大师和匠人有多大距离?不大,就是个“道”字,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研习书法更应该讲究学养,讲究内心修为、境界与追求,对“道”的追求是伴随终生的。

   随着李中对“道”的追求,“茧居”的意义早已升华。你看,蝴蝶的幼虫在变化为成虫前就茧居着,人们在欣赏美丽的蝴蝶时未必想过这是她作茧自缚后在漫长黑暗中苦修并破茧而出换来的;更无人去想这美丽生命之短暂,蝴蝶美丽的飞翔结果却是死亡。

   在我即将结束这篇文字时,我不禁想问:当我的灵魂摒弃肉身茧般的羁绊即将踏上另一个世界时,它能和蝴蝶一样、在实现个人生命终极意义上的“破飞”时是美丽的舞动着的吗?(徐志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