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曲江涛:爱拼才会赢
//www.workercn.cn2015-11-12来源: 新疆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初尝成功的滋味

  曲江涛在电影道路上,第一次大的事业转机从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开始。2004年,曲江涛接受旅美华人杨紫烨导演的邀请,第一次走进了安徽省阜阳市,这个当时因非法采血引发艾滋病传染较为严重的地方。

  “那会儿也是谈‘艾’色变,第一次那么深入了解这样一个群体,觉得会冒很大风险。那是记忆深刻的一段经历,《颍州的孩子》这个片子对我影响特别大。”曲江涛说,“当时制片人知道,我曾经拍过跟艾滋病有关的作品。他们找到我说,他们想拍一部纪录片,讲述一群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我就接受了这个题材。”

  那时艾滋病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些人不了解艾滋病,不了解艾滋病患者所承受的身体和内心的痛苦,恐惧、排斥甚至避而远之。而正是一些人的这种态度,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来到颍州,曲江涛第一次切身体会到艾滋病感染者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于是,在接下来的拍摄中,他一边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一边记录村民们的生活。慢慢地,他开始融入到这个群体的生活中。

  “我第一次真正见到受艾滋病感染的孩子,很忐忑,但是我不能表现出来。”曲江涛说,“了解了艾滋病特点后,发现艾滋病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所以在后面的拍摄中,和他们接触就更加自然了,不是装着跟他们亲近,而是实实在在跟他们亲近了。”

  随着距离的拉近,曲江涛成功实现了零距离拍摄的设想。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他用手中的摄影机,记录下了高俊、任楠楠、黄新梅三姐弟等15个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的真实故事。

  这部杨紫烨导演的《颍州的孩子》后来获得了美国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短片奖,这是杨紫烨导演的第一部短纪录片,同时也是奥斯卡第一部华语最佳短纪录片。

  “获奥斯卡奖,真的是没想到,是一个极其意外的奖。”曲江涛说,“获奖之后,这些被纪录片拍摄的孩子们,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得到政府很好的照顾,真的很欣慰。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真的会改变一些人或者一些群体的命运,我自己也参与其中,觉得自己也作出了一些贡献。”

  电影是我的梦

  曲江涛特别关注社会公益和与弱势群体生存有关的题材,因此他拍摄的作品屡屡获奖,引起了国内外影视制作团队和导演的关注。

  2012年的春节,万家灯火,曲江涛回到了新疆沙湾,和家人一起团聚,迎接龙年的到来。而这一年他从北京带给家人的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在大年初八的夜晚,电视上播出《孙子从美国来》,带给全国电视观众的是一个中国爷爷和外国孙子之间的温情故事。

  曲江涛说:“播出的时候,我把手机关了。等到播映完了我把手机打开,未接电话和短信就如潮水般涌来。”

  来北京十年,终于可以拍自己的电影,从台词到表演,从演员到摄影,曲江涛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努力。作为当年的贺岁影片,《孙子从美国来》一夜之间跃居各大影评榜首。而这部电影的拍摄成本非常不可思议,才80万元人民币,不足好莱坞大片一分钟的制作费,却带来了100分的感动。并成功提名第41届国际艾美奖、提名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原创剧本,获得大学生电影节百合奖等诸多奖项。

  《孙子从美国来》的成功播出,开启了曲江涛的电影之旅。2013年,他又带着他的最新力作《爱情银行》冲击大荧幕。曲江涛说“爱情银行,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但《爱情银行》不是一间爱情银行,更像一座小型的爱情展览馆。”作为一名从新疆走出去的导演,曲江涛一直以来都想拍一部反映新疆题材的电影。虽然距离自己那部未开拍就夭折的最初剧本《青春无忌》,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在家乡拍一部电影的这个念想,曲江涛从未放弃过。

  曲江涛说:“我出生在新疆,我在那里长到二十多岁,我的父母至今还生活在那里。在新疆生活的那段经历,是烙在骨子里的,流淌在血液里的,这些是改变不了的。家乡才是最好的。”对于四十岁的曲江涛来说,做电影导演是他一生的追求,专业和执着是他实现梦想的一把钥匙。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一个个好的故事,呈现在荧幕上,和大家分享。(记者/玛依古丽·艾)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