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我们的口述历史”暨“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在京举行。崔永元和他的团队——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分享了13年来其口述历史的采集和整理过程。正如其宣传词那样,他们在“为未来记录过去”。
该研究中心于2012年成立。2000年,崔永元在日本、美国参观时发现,他们保存着大量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口述史资料,“当时我很惊讶。而我国口述历史还处于空白阶段”。回国后,崔永元立即投入口述史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他筹建起一支团队,一做就是13年。截至2015年年底,这个团队完成了涉及电影、外交、战争、知青和民营企业多个领域、近4000人次、80万分钟的口述史采访,包括视频、图文和实物。该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内容最丰富的口述历史库之一。在崔永元看来,这些收集来的口述史材料,不是某一个人或者组织的,它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
目前,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二级科学研究机构。据记者了解,如今,该研究中心的运作资金主要来自两个部分,即崔永元的永源公益基金会及中国传媒大学提供的经费,有着严格的资金募集使用流程与操作明细。
研究中心如今也不是一帆风顺。崔永元表示,现在研究中心的现状是“三多三少”:题材多,许多题材要做但来不及做;素材多;热情多,大家干劲多。而“三少”则是:钱少、经费少、钞票少——说白了就是钱少。
崔永元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数字:85。这是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被采访者的平均年龄。“很多时候,好不容易和受访者约好,但就在采访前对方家人打来电话说老人已经走了。”崔永元说,“我们的采访是抢救性采访,永远在和时间赛跑。但很多时候,我们跑不过时间。老人走了,和他们一起走的还有大量的历史记忆。”
在崔永元看来,口述史不仅仅是简单的录音采访,更需要专业的学科力量支持。这正是当初崔永元改组团队并进入大学校园的原因之一。依托校园的学术氛围,促进口述历史的专业化、学科化建设、培养专业的口述历史人才,是未来坚持做下去之要义。
研究中心曾开展针对全校范围的“口述史研究”公选课,并由崔永元本人主讲。“学生提前知道消息,当晚教室就被挤爆。授课地点从教室调整到400人报告厅,最后又调整到1500人大礼堂”。但是,崔永元并不喜欢这种上课模式。“这叫做讲座,而不是讲课”。在今年,他开课前便做好保密措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余人。“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交流互动”。
课堂中,他向学生厘清了口述史的概念,讲述了自己参与的对抗战老兵、抗美援朝战争项目口述史的采访经验,并接受学生提问。他随后在微博中写道:“第一堂课学生们就讲了半堂,提问很尖锐。” 同时,崔永元表示:“明年我将带研究生。我带研究生有个特点:所有的书都是我帮你们买,然后带你们周游世界。”
现在,研究中心已经在学校开设了“电影传奇馆”“奥斯卡馆”“连环画馆”“艺术·家馆”“都本基艺术馆”“都本基书画馆”等5个博物馆。其独特的开放模式——“朝馆夕室”即白天是开放参观的博物馆,晚上是学生自习室,更是吸引了大量学生来自习。崔永元表示,这些场馆将向社会开放。
从“孤军奋战”到如今学校、社会的积极参与。崔永元和他的团队希望可以搭建一个系统的、多元的、开放的口述史平台,希望致力于推动口述史在中国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完整的历史,那么历史极有可能重演。”崔永元说。(桂杰 蔺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