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阎肃(图)
//www.workercn.cn2016-01-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深知 “ 祸从口出 ” 的人

  30年前,我调入空军大院工作。那时我熟知肃老,肃老叫不上来我的名字。但时不时在空政歌舞团或在机关上下班碰到了,他总是主动地打个招呼,有时还能寒暄上两句,没有一点架子。肃老当时如日中天、大名鼎鼎,对我们这些个初出茅庐、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并不看轻或者视而不见,这让身处陌生环境的我们,总是心怀感动。记得他见面喜欢重复一句话:“年轻真好,年轻是个宝啊!”

  那时我从青藏高原下来不久,脸上一边一片红晕,他当众开玩笑说我:“你是红二团的啊!”

  后来我和他儿子阎宇熟悉了,提起肃老的平易近人,阎宇说:老爷子就这个“毛病”,不管认识不认识的,哪怕是楼下收废品的、卖报纸的、炸油条的,他都是自来熟,都能主动上前聊上半天,最后问他你认识人家吗,他摇摇头说不认识。

  后来我调到解放军报社,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时不时能看到他的大作问世,尤其是他这么多年来参与策划的大型文艺晚会收视率很高,他创作的《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军营男子汉》《长城长》《北京的桥》等等歌词屡屡被谱曲广为传唱。

  真正与肃老多有往来是2005年之后,因为我转岗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几乎每一次座谈会上,每一次集训班里,每一次部队大的文化活动,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那时肃老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给我的感觉是:越活越精神,越活越智慧。我们经常被他发言时的高谈阔论、机智灵敏、鞭辟入里深深吸引,也时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有他在场,似乎专家不敢张嘴,明星黯淡无光。他个子不高,却是一个很有气场的人。

  文艺界的人,往往个性鲜明,特别是出了一点成绩后,在平常的生活中容易口无遮拦、不拘小节。在我的印象中,肃老从来都是一个有涵养、有章法,或者说尺度把握得比较好的人,就是你挑不出来他啥毛病。他不会为了一件小事情和别的人争个你高我低、面红耳赤,也不会因为一点名和利与合作者产生矛盾摩擦、互不相让,更不会像有些人那样,道听途说得到的一点消息,拿出来随便议论、妄加评论。即便是他清楚的事情,也常常是守口如瓶,他大概是最深知“祸从口出”的那个人。

  还有一点让人敬重和佩服的是,他好像除了睡觉,几乎没有休息、没有娱乐、没有爱好,看点杂书就是犒劳自己了。一辈子认真、服从,永远是组织上让干啥就干啥,从不越雷池半步。哪怕是由着性子任性一回,他都没有过,规矩得让人心疼。他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文人无形”,他说:“谁都得有形,有形就是教养,就是品质,就是格调。”

  永远的文艺兵

  人年纪大了,时常有个头疼脑热的,很正常。肃老自理能力强,平时多半是他自己照顾自己,而不是要别人来照顾他。与前几次住院不同的是,肃老此次入院后,变得有些黏人,儿女来看他时,总是依依不舍的,而且特别念旧,话也比平时在家里多了。

  液体一滴一滴掉着,肃老就给儿子阎宇讲从前的故事:

  “我呀,这些天躺在病床上,老回想小时候的事,一幕一幕的。以前在保定,生活不下去,七岁去了武汉,日子也过得挺艰难的,九岁到了重庆,赶上日军大轰炸,把家炸没了。再以后到南开中学上学,又到重庆大学上学,再以后当兵去了,弄来弄去进了西南军区文工队,先当演员后搞创作,最后稀里糊涂来到北京空军文工团,再没几年,你小子也来了。”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