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祝希娟为22大电影明星拍专题(图)
//www.workercn.cn2017-07-04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退休后比退休前还忙

  退休后,有同事一开始还担心她不习惯,但很快他们发现,退休后的她比以前更加忙碌了。

  她很快被请去拍摄电影《寇老西儿》,由葛优、陈道明主演。祝希娟在片中扮演佘太君,葛优扮演寇准。上影厂要拍摄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祝希娟主动请缨,要求扮演吴茵曾经在电影版《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扮演过的婆婆角色,“因为上海没有老演员能演,病的病,走的走,只能我来演。我觉得我的戏还不错。”她还扮演过海瑞的母亲。

  在《根在中原》电视剧中,她演女一号魏夫人,当时已经74岁,却依然坚持自己骑马拍摄,一手拿缰绳,一手拿宝剑。结果拍摄时火把把马惊着了,马前蹄立起来,她从马背上滑下来,被送去医院检查,结果没事。后来导演每次看到这里都流泪。“替身毕竟还麻烦,既然在《啊!摇篮》中骑过马,我就接着骑呗”,祝希娟说。

  作家苏叔阳看了这部电视剧,评价道:这是你在电视剧中演得最好的一次。由于投资方资金上的纠葛,这部片子只在湖北台匆匆一播,并没有产生轰动效应,为此,祝希娟深感遗憾。

  1960年,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主演的《红色娘子军》在当时风靡大江南北。而剧组的成员们也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一有机会就聚在一起。

  1979年谢晋拍摄《啊!摇篮》时,祝希娟已经40岁,但片中的角色李楠只有20多岁,祝希娟透露,本来这个角色是邀请一个越剧演员来演,但她不幸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了两天两夜,当时整个剧组都在山西拍摄,有人提议邀请刘晓庆来救场,但谢晋拍板,“不要吵了,就请阿朱了。”阿朱是赵丹给祝希娟取的名字。

  祝希娟接到指示后第二天就动身,到了山西即刻顶上去。有人惊奇,你怎么顶得上,祝希娟回答,“我早就看过剧本了,从演员角度提了很多意见。”到了剧组,谢晋跟她提要求,“唯一的一点,就是把你跟吴琼花区别开来。”但两人都是打绑腿,穿灰色军装,区别在于,一个是红军,一个是八路军。谢晋提议,要在眼神上下功夫,祝希娟恍然大悟,最终两个角色完全不同,这部影片后来得了文化部的优秀影片奖。

  拍摄时还有一个细节,片中要跟小童星方超演戏,有一场戏,因为敌机轰炸,怕孩子哭,祝希娟就用被子把方超捂住,“结果把方超捂得昏迷了过去,后来他三天都不理我。”但祝希娟和方超的友谊延续到现在。

  ■向社会呼吁关爱老人

  祝希娟2011年曾经拍过电影《井冈恋歌》,该片讲述了一个老人守望爱情70年的故事。拍摄时,祝希娟对造型不满意,因为她去过井冈山,知道那里的老人就是穿大襟,衣服上有兜兜,她就自己来设计造型,“当地老人不会剪短发,他们就是留一个发髻。”2012年她凭借该片获得了中美电影节的最佳女配角奖。

  79岁的祝希娟已经进入老年人行列,她坦言,自己的两个孩子都不在身边,但她已经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做了规划,过几年会搬到苏州的一家养生社区住。

  当年谢晋导演曾经拍摄了《老人与狗》这部电影,但只卖出了两个拷贝,祝希娟回忆,谢晋当时很难过,“我这样呕心沥血的拍摄,但观众根本不买账。”“但现在不一样了,”祝希娟认为,现在国家提倡关爱老年人的生活,“我自己也是老人,我有责任向全社会来呼吁关爱老人。中国老人有4亿啊,顶一个美国了。”

  她回忆起这几年参加了两个重要的葬礼。一个是陈佩斯父亲陈强的追悼会,她专门从大连赶到北京,外地来的演员就她一个,为此陈佩斯很感动。“我和陈强特好,是良师益友,好老师。”冯远征的老丈人梁信在广州去世,祝希娟赶到广州,代表王心刚、牛犇等老友,送了一个大大的花圈。“但追悼会只开了20分钟,我很难受,这么一个大文豪呐。”

  她说自己喜欢跟年轻人合作,年轻人有活力,有创造力,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她还学习使用微信,“我为此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年轻演员中,她喜欢黄渤,喜欢黄志忠,喜欢胡军,对于黄渤评价尤其高,“我觉得现在最有才华的是黄渤,演什么像什么。”

  当年《红色娘子军》剧组中,现在依然活跃在银幕的就是她和牛犇老师了,当年拍戏时,牛犇演通讯员,当年拍摄空隙时两人就常常偷偷去学骑马。“现在就我们两个最厉害了。”她一脸骄傲地说道。

  ■拍《大雪冬至》不谈片酬

  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由祝希娟主演的影片《大雪冬至》首次亮相,影片是老年题材,催泪但却温馨。影片是2016年冬天在北京拍摄的,皇城的红墙和什刹海边的胡同都被漫漫的雪覆盖着,独居的老人魏大妈和一只狗在寒冷的冬天互相取暖,后来,爱犬走失,老人离世。不过在电影的影调和祝希娟徐缓有度的表演中,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离别的大悲,而是世事安好、恬静如初的人生日常。

  《大雪冬至》的导演邢潇只有32岁,他谈到祝希娟老师接拍这部片子的过程很动感情,他说:“本片的艺术指导江平导演看完剧本时,第一个推荐的就是祝老师。当祝老师用一周看完剧本与我电话沟通时,整个过程让我真正见识到一位老电影人的那种态度。祝老师表示剧本很喜欢可以出演,但需要多些时间和电影中的合作伙伴那只叫‘果汁’的狗建立感情,同时,祝老师表示,知道片子成本很少,片酬先放到一边不谈,给多少都行,没有特殊要求。”

  片子在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在怀柔开机,怀柔的摄影棚中,屋内没有足够的暖气,十分寒冷,祝老师连续拍戏26天,一天都没有休息。中间摄制组到什刹海拍外景,祝老师都和剧组一起,凌晨三点起床,四点赶到什刹海。有一场在室外晾床单的戏,床单一拿出去就冻上了,就这样一遍遍地拍,一个镜头下来,祝老师的手都冻得打不了弯了。还有一场戏是个七分钟的长镜头,全部是祝老师的独白。当时魏大妈半夜睡不着,起来对着老伴的遗像说话。导演要求七分钟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任何剪切。对这样一大段戏,祝老师拿出了话剧演员的功底,顺利通过,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十分佩服。

  我们在采访祝老师时问她,快80岁了,为什么还要拍这部戏。她说:“我觉得题材吸引了我,中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我是他们中的一员。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在于能够把关注点放在这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上,并且呼吁社会的尊重和关爱,这是我最欣赏的。”但是说起她在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和所付出的艰辛,祝老师却轻描淡写:“我觉得还有不够贴切的地方,影片写的是个常年生活在北京胡同中的老人,而我是个南方人,对于人物的表达就不够北方。如果能给我更多的时间揣摩人物,相信我能完成得更好。”

  在上海电影节传媒关注单元上,放映了祝老师主演的新片《大雪冬至》。观影那天,场灯熄灭之前,我们看到了祝老师悄悄地坐在了观众席中,没有人认出她。影片结束了,在掌声中,祝老师和其他主创上台和观众见面。记者、观众都围了上去,她答应了每个人的要求,签名的、合影的。听说我们是北京晚报的记者,她一边给观众签名一边答应了我们采访的要求,她说:《北京晚报》,可以呀,只是我常年住在深圳,不住北京,要不就上海这几天我们抽时间谈吧。

  在上海电影节传媒关注单元的评选中,全体评委一致举手并以热烈掌声通过了授予祝希娟老师传媒关注单元“荣誉大奖”。在颁奖礼上,祝希娟有些激动:“55年前,我在北京领取了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今天,我快80岁了,又在上海我的第二故乡收获了这么大的荣誉。我的心愿是今后还能在银幕上与最爱的观众多多见面。”(记者 王晓阳 王金跃) 

  祝希娟

  1938年出生于江西赣州。

  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任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

  1962年入选受文化部表彰的“22大电影明星”之一,年仅24岁。

  1962年凭借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获得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1979年拍摄《啊!摇篮》。

  1983年任深圳电视台副台长兼深圳电视艺术中心主任。

  2017年,凭借《大雪冬至》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评委会特别荣誉奖”。

  22大电影明星

  1961年,周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的事宜,最后确定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22大电影明星”。

  1962年春夏之交,在全国各大小电影院、俱乐部里,几乎同时悬挂上了“22大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立即掀起了一股更为庞大的“追星”旋风。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的照片曾经是一代人相册中的珍藏;他们出演的影片,浓缩了新中国电影从诞生到成长的历程。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