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统筹把握
一丝不苟
国防科工委曾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无论什么试验,张爱萍到场肯定成功。“从1960年第一发导弹算起,只要他在,几乎没有不成功的。每次大家都叨咕,张爱萍来不来。他是福将,命硬,他来了,就撑得住。”
他的子女们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父亲,张爱萍回答得很简单:“没有窍门。一是下去,二是过细。”
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的张劲夫后来回忆说:“他(张爱萍)做事很负责,亲自深入第一线检查。后来他生病了,身体不好,带着氧气瓶子,也要下去检查,一个一个焊点,一个一个螺丝钉,一个一个零部件,都要检查到。”
由此,人们总结出张爱萍成功的又一个要诀:抓一项工作时,除了高瞻远瞩,统筹把握,对于影响全局的关键环节,绝对要一抓到底。
张爱萍的次子张胜回忆,“在我父亲领导核试验、导弹试验中,有几件事情我也感到很奇怪,怎么那些技术人员就没发现问题,倒让我父亲这个‘外行’看了出来呢?”
比如原子弹模拟试验时,他发现按钮按下去时,表盘上有个指针抖了一下,就追问这怎么回事?其他人都没在意,电表还能有什么问题?但他就抓住不放,让大家好好查查什么原因,结果查到最后,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有个虚焊点。 在抓东风—5航天运载火箭时也是一样,发射前,检验部门说,油路上像是有个阴影。张爱萍说,有了疑点就给我搞清,最后是七机部的一位副部长,亲自爬进发动机舱里,拿着检查胃镜的仪器察看,是一根鞋带,要是上了天,堵在油路里,不堪设想。张爱萍顿时大怒:“不是规定不许带任何东西进来的吗?”有人在一旁嘀咕说,鞋带不好算是故意带进来的东西吧。“那就把鞋带统统都给我解下来!”若干年后,该部门仍然严格执行着张爱萍的“解鞋带”规定。
如同“解鞋带”的规定一样,随着武器研制的进展,一系列质量、安全保障制度和体系在张爱萍的指导下得以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和传统许多至今仍运用于国防科技战线上。
六
虚怀若谷
与世无争
张爱萍退休后的生活主要是围绕着写诗、书法等爱好展开,对于自己操劳了大半生的国防科技事业反倒不那么关注了。他很少谈“两弹一星”的往事,只是偶尔带出一两句,更少谈自己,在他看来,过多地讲自己的成绩,无形中好像在宣扬突出个人,这是很不好的。
有不少人经常劝他写一点回忆录,他不写。后来他慢慢地改变了,愿意讲一些人生经历,这还是因为几篇不实的报道。
其中一篇报道的主题大意是“一脚踹响了原子弹”,文中写道,原子弹往铁塔上运送的时候,装有原子弹的吊篮被卡住了,结果当时一个技术人员急中生智,踹了一脚,把卡壳的地方踹开了,原子弹才得以成功爆炸。
张爱萍看了这篇报道后非常震怒,他问这是什么人写的,简直是胡说八道,原子弹那么精密,我们怎么可能拿脚去踹?这哪里是当年我们搞尖端武器的严谨作风?
他的家人借这类事情劝他,胡说八道的人总是存在的,你也难管得过来。这些历史,我们后人不可能都知道,就得靠你们亲历者来讲一讲。你们又不说,后人们只能听到他们说的了。张爱萍听了,开始并不吭气。后来类似的事情碰到的多了,他终于说,这样吧,如果你们确实想知道的话,我可以给你们讲一讲,但是我自己不写回忆录。
张爱萍一生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就连细小的事也从不忽视其做人的准则。1987年,他去四川视察军工企业,当地有关部门调动了一些警力沿途执勤,他知道后很生气,一挥手说,赶快撤了!警察撤走了,车队很快进入了达县市。一到驻地,他便漫步在大街上,成千上万的群众围着他,他和群众亲切交谈,问长问短。
考虑到他参加革命58年没有回过家,当地政府安排了几桌菜,把他的一些亲戚请来,大家见见面。没想到这使他非常生气。“哪能用公家的钱招待我自己的亲属?这绝对不行!” 事后,他心里觉得有些难受。那些亲人,多年没见面了,老远跑来看他,饭都没吃一口,就让他们都走了。心中不安啊!第二天,正好是星期日,他轻车简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家一户地拜访亲戚朋友、父老乡亲、干部群众,让人深受感动。
由于张爱萍是声望远播的老将军,又是公认的著名书法家,军内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但他从来都是给残疾退役军人、学生和老区人民题写,其他不管什么恶俗的诱惑,也不管什么样的沽名钓誉者,他都不轻易动笔。
这就是张爱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真正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