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您曾经说过“让学生一定学家乡戏”,您的作品戏歌《故乡是北京》也在去年登上了央视的《中国戏歌》节目,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结合的问题?
李谷一:戏歌是我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戏曲和歌唱在表演领域中是两个不同的类型和分支,我们精心地把戏曲、歌唱栽培嫁接起来,形成的一种特别富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就是戏歌。戏歌一定是歌唱演员来唱它,而不是戏曲演员唱。我们在演唱时,将戏曲演员的表演手法融在歌里,与戏曲有所区别。
我是湖南花鼓戏演员出身,将戏曲元素揉进音乐,这种方式在我的作品里比较常见。记得唱《浏阳河》的时候,我特别强调有几个湖南方言音是不能改的。这些字句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一出口,就具辨识度。戏歌通过吸收戏曲元素,谱成新的歌曲用以舞台方式呈现,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传承。倘若我们不去发现、创作和演绎,它很有可能被时间遗落,这将会是遗憾。
李谷一与丈夫肖卓能生活照
人民网:所以说,是歌曲的形式让它有了新的生命力。
李谷一:没错,有了新的生命力,它才能生长和延续。我总是告诉自己的学生们,要多去学习一些自己的家乡戏,哪怕只有一小段也行。这是对自己家乡的保护和宣传,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以文艺助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是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期盼,更是我们一生要去思考与树立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发展,才有开阔多元的前途。我们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几百种民歌和戏曲,如果我们能够扎根于这片浩瀚汪洋的文化大海,踏实、灵活地学习运用,还愁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吗?我觉得一定会的。
“艺术道路上的高峰在前面,并非在脚下”
人民网:近些年,您帮助挖掘过大量的后起之秀,比如您和霍尊合作的《一念花开》等。您觉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谷一:能够成为大家喜爱的歌手很重要,前提是要具有出类拔萃的业务条件。舞台魅力对于演员来说,非常重要,有一些演员一上舞台就招人喜欢,这是天生的舞台魅力。当然,也有很多演员是通过思想和专业业务的提高,被观众接受和喜欢,这些都是优秀的演员和歌手。
李谷一与霍尊合作《一念花开》
霍尊的嗓音条件、唱法运用、对歌词的处理包括外形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卷珠帘》这首歌,对歌唱者唱腔的要求非常细腻,其他歌手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调试把握的部分,他却处理得游刃有余,这就是他的不可替代性。优秀的歌唱演员都是在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痛苦的锤炼中,才能百炼成钢。此外,音乐同行的支持也同样重要,这些帮扶会助力歌唱达到一定高度。
我从艺五十多年了,自认为艺术并不精湛。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可能会在某一时刻感觉到达了一个小峰顶,实际回头看,又是平地了。艺术道路上的高峰永远在前面,并非在我们脚下。
人民网:您一路走来,虽然已有很多经典作品,但依然坚持创新。这几年,您和台湾音乐人小虫合作,推出不少新歌,像《龙文》等歌曲,您的感受如何?
李谷一:我记得合作过四首歌,开心之余,心生感谢。与小虫的合作,开拓了我声乐艺术的另一维度。过去,我主要是运用高声部和中高声部演唱,几乎不会涉及到中低声部。在这几首歌的演唱中,我开始尝试进行中低声部的运用和控制,录制前我十分紧张,毕竟年岁不比从前,身体素质、嗓音状态等都有所下降。出乎意料的是,演唱效果都还不错,这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音乐表演要勇敢尝试,敢于跨界才能出新,同时也要敢于“试错”,总有一刻,你会挖掘出未知的潜力,它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人民网:回顾您57年的歌唱生涯,您觉得音乐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谷一:改革开放这40年,我们也老了40岁,从青壮年到老年的过程很快,回想自己从艺这57年,也算走过了一条漫长、艰苦而坎坷的艺术道路吧!音乐,是我人生的第二生命。我的工作、我的艺术追求与歌唱就是我艺术生命的全部。它们是一直伴随我走过这么多年的动力,这种感觉可能一直到我生命的结束也不会忘掉和丢掉,我会不断探索与创新。
我希望在下一个40年,国家变得更好、更富强;我们的艺术道路越走越顺畅,创作力量越来越强,人才辈出,好作品不断。对此,我充满期待!
李谷一写给人民网网友的寄语:用心歌唱
(黄维 于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