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传承
李先生时常与我们后学坐而论道,言必称前辈学人的师德风范。先生告诉我们,他的导师李长之先生诚朴敦厚,读研一时,李长之先生指导他点读《诗经》《楚辞》,第二年点读李白、杜甫全集,一步一步引领其进入学术殿堂。李长之先生长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曾经准备翻译黑格尔全集,他主张研究应从文献资料出发,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理论思考,而不是引用外国理论家语录。
刘盼遂先生一生淡泊质朴,精于朴学,治学严谨,上课却是很随兴,类似启功先生自称的“猪跑学”。当时,李先生和同学每月都会去刘先生家里一次,刘先生每每都在整理古代文献典籍,案头上是什么书便随手拿来作为讲授内容,旁征博引,文献资料信手拈来,各种史料典故如数家珍。
钟敬文先生是民俗学权威,也是古典文学研究名家。钟先生特别强调坐冷板凳,他从“五四”开始一直从事民俗研究,终生坚持未变。
章黄学派传人、训诂学大家陆宗达先生讲“说文”很是风趣,课下与学生交谈也多。他的社会活动也很多,又多才多艺,能唱昆曲,也能吹笛子伴奏。
贤俊慕而自附,日浸淫而合同。前辈师者的道德文章指引李先生成长,他也以此自立,并言传身教。于道德气度而言,先生恭逊谦让,不与人相争。于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而言,先生谋篇布局,一手打造北师大中国古典文献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当下国内元代文学研究团队。
编纂《全元文》之际,北师大古籍所首任所长白寿彝先生忠告李先生:“要注意整理与研究结合,只整理不研究,整理也做不好,每个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题目。”先生以此为契机,布局发展,北师大古籍所随后成为国内元代文史研究重镇,中国古典文献学最终获批国家重点学科。
同时,李先生注重与学界的交流,提携后进,培养元代文学研究人才。仅以《全元文》编纂之初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例,他先后请元史研究专家蔡美彪、邱树森、杨讷、陈高华、周良霄、周清澍、亦邻真等先生,文献学专家黄永年、安平秋、孙钦善、严绍璗等先生,元代文学专家邓绍基、张燕瑾、黄克、吕薇芬、么书仪等先生举办多期元代文学与文化、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助教进修班、研究生班、高级研讨班,与《全元文》编纂工作相始终。
李先生一方面借机探讨《全元文》编纂问题,为这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旨在培养古籍整理与元代文史研究人才,包括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査洪德及黄仁生、国家图书馆卓连营、全国高校王星汉、邱瑞中、张大新、王忠阁、王齐洲、赵义山、王树林等教授都曾在这里得到师长的亲炙。
李先生高屋建瓴,规划诸位学者的科研方向,査洪德专攻元代诗文与文论、原先从事六朝文研究的张大新转型元代戏曲研究、原先从事词学研究的赵义山转向元代散曲研究……诸位各执一领域,悉心耕耘,有条不紊,最终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家学者。
于学术生涯而言,李先生始终以实学精神对待学术研究,著作等身,晚年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陈垣先生有言:“考寻史源,有二句金言:毋信人言,人实诳汝。”李先生奉之为圭臬,为学必以论据说话,而寻绎文献必追寻其史源,因其考证而考证之,从而在第一手资料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如今,李先生已80余岁高龄,仍志于此道,近年来,他选取词学大家夏承焘、叶嘉莹两位先生关于王沂孙的大著以及治元史大家萧启庆先生《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一文等,一一追溯史源、考证辨析,于史料的细微处发现新问题,重新审视元初士人的出处。
李先生终其一生潜心黄卷,旨在传道。道者为何?一为道学,道德学问;一为师道,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先生和他的后继者们重新认知元代社会发展、民族关系与文学成就,正是志在继承和传播文化遗产,知古鉴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施贤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文学博士,现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