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越剧,就不能不提“小百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舞台表现在越剧界甚至是整个戏曲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王滨梅正是这所剧院的“掌舵人”,她也是我国著名越剧旦角,国家一级演员,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越剧是中国艺术的精粹,优秀的艺术作品蕴藏着忠孝礼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了编导音美演各种艺术门类,而且越剧演出的内容接地气,唱腔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只要能够有机会接触,就能让观众喜欢。”王滨梅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越剧起源于浙江,繁荣于上海,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复兴,作为剧院的管理者并且担负着传承“越剧小百花”的重任,王滨梅曾多次呼吁,要壮大年轻队伍,提高传统戏曲从业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王滨梅说,戏曲的发展人才梯队的培养是关键,戏曲艺术的传承讲究的是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目前,越剧艺术各大院团对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也逐渐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后备人才,但在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各方仍需持续不断地努力。
“我们越剧院针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剧团打造“领军计划”,为他们举办艺术专场,加强实践,打造青春版剧目,从而在提升其表演技能,扩大青年人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王滨梅举例说。
越剧的成长史告诉我们,乡土是源,都市是流,互为依存,共同发展,尤其是新时期以来,越剧的舞台比以往更大也更宽广,需要在剧目建设上题材更丰富、内容更广泛、更有针对性。
“以我院为例,既有‘才子佳人’的传统古装剧目,又有体现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现实题材剧目,同样近些年还在不断创新以本地历史名人、地域文化为特色的精品剧目,针对都市和乡村观众,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输送不同类型的剧目。”王滨梅说。
在王滨梅看来,越剧繁荣的关键在于多出好剧目,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通过剧目创作不仅能带动人才培养,推动越剧繁荣,还能让都市和乡村的群众都享受到文化幸福感和获得感。从院团来讲,剧目建设就要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要创造一切条件为“出戏出人”服务。同时,要把握好越剧的特点和优势,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真正做到演人民的戏,演给人民看。
值得关注的是,因疫情影响,一些戏曲院团演出长期停摆,传统戏曲线下市场的局限性和不可抗影响性被放大,这也加速了业内对“架构新型市场平台,打造戏曲新产业模式”的思考。王滨梅建议,应搭建戏曲院团专业数字平台,推动戏曲新产业模式,帮助传统戏曲文化走上数字经济道路是戏曲院团改革的重要方向。例如,可通过数字网络平台常态化进行院团文化、戏曲演员、艺术作品的线上推广,同期开发并上线相关文化产品,开发有别于舞台演出的营销新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