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世界将进入一个无人系统的时代。”对此,沈宏鑫深信不疑。
沈宏鑫是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的无人机专家,才40岁,就已经成了彩虹无人机这张“大国名片”的主理人。在2019年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中,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彩虹—5”多用途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一举夺得了金奖。
提起无人机,大家并不陌生。其实,无人机是一个新兴领域,在国内蓬勃发展不过才20年。和“神舟”团队、“北斗”团队一样,彩虹无人机的研发团队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仅30多岁。在“少帅”沈宏鑫的带领下,彩虹系列无人机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沈宏鑫选择这个事业,有些“误打误撞”,甚至有些孤独。大学毕业时,班里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去了华为、中兴这样的大企业工作。那是2002年前后,通信企业月薪可以轻松过万,这在当时非常诱人。
沈宏鑫拒绝了企业的高薪邀请,选择了去研究所坐“冷板凳”。当时云岗地区交通不便,报到那天,只觉得一路上越走越偏。到朱家坟铁道口时,他看见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你已进入林区,请注意防火”。
“怎么是这么偏僻的一个地方?”沈宏鑫有些迷茫。除了条件没想象中的好,他还被分配到了一个不起眼的项目组。这个项目组成立没多久,加上新招的大学生才十几个人,却承担着研制单位第一架无人机的重任。
明白自己的职责后,沈宏鑫十分振奋。工作第一年,沈宏鑫没有休过周末,每天晚上都和同事干到十一二点。冬天,厂房里没有暖气,大家就裹着军大衣干活儿。2004年,团队的第一架无人机试飞成功,并开始有了订单。这就是彩虹无人机的第一代产品。
第一架无人机试飞时的场面,沈宏鑫记忆犹新。试飞是在河北定兴的一个航校进行的,当天大雨倾盆,研发团队披着塑料布站在雨中,大家身上都湿透了,却努力遮挡着发射架,以防飞机被雨水打湿。当时的无人机还是遥控控制,用火箭助推,跟现在的技术不可同日而语。
好不容易雨过天晴,点火发射时,却总是点不着。沈宏鑫和师傅二人冲入现场排除点火故障。“当时心里挺害怕,大家也都躲得远远的,害怕出什么事情。”好在问题最后得到顺利解决,“首飞”终于取得了成功。
沈宏鑫的双手见证了初创的艰辛。他的手有些粗糙,还有好几处热熔胶烫伤的疤痕。创业之初,研发团队缺人手,大家既是工程师,又是装配工人,设备拆装都是亲力亲为。那段时间,沈宏鑫一天能把模型机拆装四遍。“为什么拆这么多遍,就是为了查找问题。飞机上的每一根线,都是我们亲手焊出来的。”毫不夸张地说,研发人员手上的每一个伤口,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彩虹无人机在世界上逐渐打出了品牌,但无人机领域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12年,沈宏鑫再次临危受命,从产品研发转岗负责市场开发。“我们的竞争对手有国际上的,也有国内的。”到了新岗位,沈宏鑫才明白,做市场不同于搞研发,不是两三个月就能见到效果的。有时候,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有结果。
沈宏鑫每次出差,大多时候只有他和一名技术人员两个人。他的竞争对手,却是由各种专家组成的团队。不但人数最少,和其他团队相比,他们也是最年轻的。为了拿到订单,沈宏鑫拼了。客户来北京,他在酒店门口等;客户遇到了问题,他就亲自飞过去修复故障。有一次,非洲一个客户需要维修设备,当时,埃博拉疫情正在西非蔓延。沈宏鑫考虑再三,还是决定飞赴当地。提及这段“敢死队”的经历,沈宏鑫淡然一笑。经过多年历练,他已经成了商务人员中最懂技术、技术人员里最了解市场的“全能选手”。
在“彩虹”越飞越高的历程中,也伴随着一些挫折和意外。在国外的一次竞标中,由于某个设备失灵,无人机失去了控制,让沈宏鑫深深地捏了一把汗。如果无人机不能返航,就只能将之击落。虽然出现了突发情况,但沈宏鑫依然表现得很淡定。他和同事现场修改程序,不断尝试抢救飞机,终于使其平安降落。虽然测试不尽如人意,但沈宏鑫团队临危不惧的表现却给外方客户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要让外方客户有信心,首先自己要有信心。”在沈宏鑫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三年后,彩虹无人机终于拿下了这个订单。
经过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彩虹无人机已经成为中国高端无人机出口的一张名片。如今的彩虹无人机实现了完全自主设计,并向着型谱化、系列化发展,在应急测绘、森林防火、航空物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沈宏鑫看来,彩虹无人机的发展脉络,正是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一个缩影。近二十年来,不光是“彩虹”,整个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我们靠的是大胆和无畏,也靠的是开放和包容。”
在航天十一院,还有不少像沈宏鑫这样怀着“航天报国”理想抱负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晚上7点准时开会,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但是大家依旧充满干劲。更让人欣喜的是,这支团队已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390多人,而且他们都很年轻。
“我们要做引领国内无人装备发展的龙头。”沈宏鑫对此充满了信心。(记者 王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