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核”男一号在细杆上撑起两人
去年,大型杂技剧《战上海》因其新颖的舞台形式、精妙的叙事手法,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剧中除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外,穿插其中的高难度杂技动作更是令人叫绝。
-
吉胡:用彝族流行音乐讲述父亲的故事
这首歌讲的是一个彝族男性的成长故事。歌中的长子原型就是歌曲作者吉胡的父亲。歌词通篇都是对话,像一首需要细心品读的诗。
这段时间,“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艺术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浙江美术馆主办,浦江美术馆协办,展出共86件(套)张书旂作品、30多件(套)相关展品。其中《翎毛集》画谱以及重要代表作《孔雀》《鸡》是张书旂长子张少书代表这位浦江籍旅美画家在美国的家属,特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
展览开幕时,张少书虽然因疫情原因无法前来北京,但他在写给画展的书面致辞中说:“张家向国博捐赠了书旂的作品,包括两卷在临终前完成的翎毛手稿。那是他最后在艺术上的贡献之一,现在有了合适的归宿。”
这样的“归宿”,是张书旂曾经最重要的牵挂。
他画的鸽子独树一帜
张书旂何许人也?
还记得抗战时期赠送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那幅《世界和平的信使》(又称《百鸽图》)吗?
没错,《百鸽图》就是张书旂画于1940年的作品,也是进入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
张书旂1900年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著名现代花鸟画家。他毕生专注于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其艺术博采众长,从徐熙、李鱓、任伯年、吴昌硕等不同时期的众多大师身上汲取营养,又巧妙融合西画的写生优势,作品妙造自然,雅俗共赏。
他在花鸟画题材上的拓展也卓有成就,画的鸽子在画坛独树一帜。尤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花鸟画用色逐渐探索形成一种擅用白色、巧用白色的独特风貌,在上世纪30年代便以“白粉主义画家”著称于世,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
张书旂还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自上海美专毕业后,他先后任教于浙江省第七中学和福建厦门集美学校。1929年后,他长期执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先后培养了艾青、胡一川、沈福文、艾中信等一批艺术大家。
在不同时期,他以不同形式履行了作为教育家的社会责任。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记载的由个人出资、教育部设置的七种个人奖学金中,张书旂一人出资的“张自忠将军奖学金基金”和“张书旂艺术奖学金”就占了两种。
1940年底,张书旂正式将《百鸽图》呈给美国驻华大使,再由后者转呈白宫,祝贺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1941年秋,张书旂本人作为当时的“文化使者”到了美国。因珍珠港事件,无法顺利回到中国,张书旂就在美国生活了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回到了中国,而后又重到美国,一直居住在奥克兰山,直至1957年英年早逝。
他魂牵梦萦的就是祖国
记者参观此次画展时发现,凡86件(套)张书旂作品中,14件在落款时与杭州、西湖和其出生地浦江有关。其中,落款为“浦江张书旂”的有《初秋鸟鸣》《鸡》《柳飘燕鸣》《岁朝春》《柳梢头》《戏水》等8幅,落款为“写于杭州”的是一幅《群乐》,落款为“写于西湖”或“作于西子湖滨”的有《孔雀》《杜鹃双鸣》《杏花春雨江南》《玉兰》等5幅。
“这可能反映了张书旂内心深处对故土的那份深深眷恋。比如作于1953年的《戏水》和1955年的《柳梢头》,落款均为‘浦江张书旂’,彼时他一直生活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样的落款,也许是无意识的,但却能权解他的乡愁。”北京大学教授、原艺术学院副院长、美术史论专家丁宁告诉记者,“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说的那样: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丁宁是浙江宁波人,2009年10月应邀参加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艺术博物馆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时,认识了张书旂的儿子——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少书,两人此后遂成好友。也正是从张少书这里,丁宁深深体会到了张书旂的故土乡情。
“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张书旂虽然一直生活在美国,但他的乡情却有增无减。1949年5月,他将在美国圣地亚哥美术馆展览的售画所得用于资助112名滞留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张书旂欣喜若狂,急欲归国襄助祖国建设,终因身患疾病未能如愿。
丁宁说:“1957年病危临终前,他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编绘《翎毛集》画谱,念念不忘的是希望通过此书以‘供后学之一助’。”
1957年8月18日,张书旂在美国去世,他在临终前给国内亲友的书信中自述“兄死无惜,唯祖国新兴气象不能一睹”“解放了的祖国繁荣旺盛,未能一睹,遗憾未穷”。
他不遗余力推广中国艺术
张少书在国博展览开幕式书面致辞中,对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马锋辉致以衷心感谢:“马先生和美国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馆长舒建华先生,两位都是张家多年的好友,并为张书旂的艺术在中美间搭建了桥梁。”
马锋辉,浙江浦江人。作为美术界人士,他相对了解张书旂的艺术生涯,并与张家结下了难得的友谊。
2011年10月,时任浙江美术馆馆长的马锋辉从美国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馆长舒建华处了解到:“张书旂曾经有个遗愿——如果可能,一定要回报浙江、回哺浦江,毕竟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因而,张书旂家属有意将部分作品捐赠给浙江。
“在舒馆长的热心牵线下,我们与张书旂家属取得了联系,浙江美术馆开始筹划举办‘张书旂艺术作品展’,并与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商借《百鸽图》原作回国参展。”马锋辉说。
2012年2月12日,马锋辉与同事一行4人赴美国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参加“张书旂艺术在加州”展览演讲会暨张书旂作品捐赠仪式,接受张书旂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捐赠的张书旂作品35件、创作手稿16件。这是浙江美术馆第一次在国外接受已故艺术家的作品捐赠。
同年6月5日,由浙江美术馆、浦江县政府主办的张书旂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正式开幕,盛况空前。其中借展的《百鸽图》原作,更是引起轰动。
也是在与张少书的交往中,马锋辉得以对张书旂传奇而辉煌的艺术人生有了更深了解。
“他不断地在美国主要的博物馆举办展览,并对公众现场作画示范,为传播和推广中国绘画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马锋辉告诉记者。
在美国期间,张书旂创立画室讲学,在美国大学讲课,也在洛杉矶、芝加哥和华盛顿等地公开演讲,讲述中国美术史、中国画精神和中国花鸟画技法。“他的艺术活动引起了社会大众和专业评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他的‘对众演示’极大地激起了民众对中国画的兴趣,受到了热烈欢迎。”马锋辉说,“在现场用神奇的毛笔创造出神奇的画卷,既突破了中国画的传统创作习惯,也可见他对宣传中国文化艺术是多么地不遗余力。”(记者 沈爱群)
去年,大型杂技剧《战上海》因其新颖的舞台形式、精妙的叙事手法,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剧中除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外,穿插其中的高难度杂技动作更是令人叫绝。
这首歌讲的是一个彝族男性的成长故事。歌中的长子原型就是歌曲作者吉胡的父亲。歌词通篇都是对话,像一首需要细心品读的诗。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这些年,对于广大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援藏”“区外就业”成为他们实现就业的一条新路径。
今年,“双11”购物节已经走过12个年头,它不仅是线上线下的重要促销节点,更是疫情之下观察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窗口。“买买买”的轨迹遍及全球,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制造、物流、客户服务等商业参与者,将世界各地的品牌汇集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