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闯于1974年出生在哈尔滨市延寿县一个乡村教师之家,从小受到父母影响,毕业后,她毅然走上了乡村小学的讲台。如今,她已经工作了22个年头,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日前,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TCL公益基金会共同设立的2013年“希望工程烛光奖”揭晓,李闯获此殊荣,实至名归。
1992年,18岁的李闯幼师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延寿县延河镇团山村小学,这是一所非常偏远且简陋的学校,教室里的桌椅破烂不堪,每个班只有几个孩子。由于条件不好,离乡里又远,很多老师都是来了又走,孩子们的课也是上上停停,只有李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村里孩子的责任感,毅然留了下来。她每天早来晚走,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家与学校之间,寒冬里,她的手冻肿了,烂了一个又一个坑,可她没有退却。无论天气多恶劣,道路多难走,她都坚持上班,从没耽误学生一节课,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了学生们的精神支柱。
如今,李老师的学生已经桃李满天下,经常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打电话来向她报喜。然而,最让李老师难忘的是一个叫邓立双的学生,“2005年他转学到了我的班级,当时他不但学习和纪律一塌糊涂,而且还经常偷拿其他学生的零食。我几次批评教育,他依然我行我素。我到他家里家访,才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亲因过失犯了罪,正在服刑。母亲因无法生活,领他来这里投奔亲戚,现在家里负债累累,根本没钱给孩子买好吃的。看着可怜的孩子,我眼睛湿润了,立刻领他买了学习用品和许多好吃的。孩子看着这些东西,哇的一声哭了,我及时教育他:‘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不然会铸成大错。’他冲我点了点头,我感觉这个孩子有希望了。”后来,孩子的母亲去虎林市插秧,李老师便每天放学后给他辅导作业,并用自行车驮他回寄宿之家。端午节,给孩子送去茶蛋、粽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在李老师的关心下,邓立双真的改掉了坏习惯,不但学习有了进步,还经常做好事。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了一个装有几千元钱的钱包,交给了老师,最后归还了失主,受到了失主和学校的表扬。李闯老师给予邓立双的不仅是一些物品,而是一份爱一份情。李老师凭借着这份爱这份情,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她曾多次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个人,市级优秀班主任,也曾获县“十佳”春蕾园丁荣誉称号。
从教22年来,李闯老师在教学上从没有过一丝的懈怠。她身为班主任,既教数学又教语文,工作非常繁忙。于是她经常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研究教法、学法,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一直坚守在课程改革的阵地前沿。她多次参加县、镇级的赛课与教研课活动,受到教育同仁的好评。由于业绩突出,被评为县级“数学骨干教师”。教学中,她努力走科研兴教之路,勇于创新,立志做学者型教师。2003年秋天,她承担了《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快乐》教改课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论文《更新教学理念,开辟教学新天地》获省级二等奖,被评为县级“数学科最佳教师和教研带头人”。
这,只是李闯老师教育生活的缩影;这,仅是李闯老师精彩人生的几个片断。22年来,她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平凡演绎了人民教师的精彩。(记者 贾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