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北京到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来回一趟400多公里。从2000年至今,北京物资学院退休教师杨洪璋和他的学生志愿者,已经往返140多次,将他们收集到的二手衣服、书籍、文具等物品送到当地贫困学生的手中。
14年来,杨洪璋已经记不清花了多少钱,但记得有500多个孩子获得了北京物资学院师生的资助,其中100多个孩子在他的帮助下进京读书或工作。
1997年,杨洪璋的一个学生通过给顾家沟村小学捐冬衣,得知那里的很多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2000年6月,退休的杨洪璋带着几个学生几经辗转到达了顾家沟村。“简陋的教室里,只有30个孩子,一个老师。老师一边上课,一边到田里种沙果拿去卖,用来资助交不起学费的孩子。”杨洪璋在村里走访时发现,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小学毕业就不能再读书了。其实,只要给孩子们提供一年六七百元的费用,他们就能够完成中学学业。杨洪璋想,如果把物资学院的师生发动起来,捐款助学不成问题。
回到北京,杨洪璋发动学校的师生捐款助学,还号召“一帮一”助学扶贫。之后,杨洪璋还联合北京11所高校、几所中小学,发动师生为贫困地区捐献课外读物,最后募捐3万多本书,给万全县10多所小学解决了书源的问题。
2002年7月,正是毕业生离校之际,看到校园里学生们随意丢弃的书本、衣物,杨洪璋灵机一动,带领学生收集毕业生废弃的物品,三天的时间就收到500名毕业生捐助的衣物5000余件,还有大量的书籍、收音机、被褥等物品。杨洪璋和学生一起分类、整理、清洗、打包,一直运到万全县顾家沟、夭儿湾、红旗沟三个村子,捐助给那里的孩子们。
2003年,杨洪璋发起设立“爱心捐助站”,号召学校的毕业生离校时捐献物品,奉献爱心。在他的带动下,学校各部门鼎力支持,洗衣房免费清洗衣物,车队义务运货,学校还专门提供了十几个库房和两个集装箱储存物品,学生社团也出人出力,帮助收集闲置的衣物、物资、书本、文具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要求成为志愿者,“爱心捐助站”也成了北京物资学院里的一道风景。每年新学期开始,家庭困难的新生都可以到“爱心捐助站”免费领取二手军训服、二手教材以及干净被褥、过冬服装等,“爱心捐助站”也成了大学生心中的“爱心小屋”。
杨洪璋说,“爱心小屋”是他给学生们准备的一堂社会实践课。“我曾经教过10多门课,这是我教过的最有意义的一门课,我还会这样坚持下去。”(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