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2日10时30分,记者来到哈尔滨市香坊区通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到这里的全科医生褚慧时,她正推着绿色的电动摩托车,车上放着标有“香坊家庭医生”字样的绿色手提工作箱。她笑着说:“今天要入户走走,挺惦记那些在家的老人的。”褚慧随意将听诊器挂在脖子上,骑上摩托车前往目的地。
自2012年12月至今,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三个转变”,即由坐等病人到主动服务居民,由个体服务到为全体居民服务,由诊治疾病到健康管理。
“贴身医生” 健康管理多于治疗
褚慧来到中心辖区内的阳光绿景小区5栋2单元,轻车熟路地走向305室,这个廉租房内住的是77岁的林竹生和胡广兰老两口。胡奶奶笑着给褚慧和记者开门,顺势亲昵地拉着褚慧的手进门。
“按时吃药了吗,大爷?”褚慧问,“吃了,吃了,都按时吃的。”林竹生答道。然后,他坐在床边自顾自地把衣服袖子撸起来,褚慧则“不出意外”地打开工作箱,开始给林大爷量血压。“褚慧就是我们老两口的贴身医生,熟悉着呢。”林竹生对记者说。
量完血压,褚慧拉开床头的抽屉,检查了一下老人的药够不够吃,临走时又嘱咐,“一定要听话,记着按时吃药。”
在褚慧看来,这只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一次普通的例行入户指导。“健康管理多过治疗。”做了一年半的社区“家庭医生”,褚慧感触颇深:“为啥说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呢?其实说的就是预防重于治疗,保健先于就医,这也是对公共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健康管理多过治疗,比如入户指导就是让老人们对自身慢病有个简单的概念,怎么吃药?啥时候吃?……当这些成为一种习惯,慢病自然也就控制好了。”
去年,通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配置设备上加大投入力度,方便社区居民就近进行身体健康体检。针对慢性病人,医护人员进行现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干预等,家庭医生会打电话甚至上门询问和提醒,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从“发病后管理”向“发病前管理”转变。
“定期在中心举办健康讲座,除了健康指导外,甚至会给居民制定健康计划等,中心逐渐变成了‘课堂’。通过这些方法,社区医生不仅成了居民家庭里疾病的治疗者,更成了整个家庭健康的管理者。”中心主任国虹说道。
创新服务 设立个人工作室
为深化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通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出了自己的独有品牌,成立了以家庭医生名字命名的个人工作室——“褚慧医生工作室”。个人工作室的设立,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高水准的医疗服务。国虹说:“医生工作室通过有计划地开展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制订个性化的健康规划,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博爱、温馨、诚信、优质的服务。”
褚慧在附近小有名气,老患者告诉记者,“褚大夫擅长看内科、儿科、慢病。”言谈中渗透着信任与了解。国虹认为工作室家庭医生模式更能体现网格化、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特点,“辖区里8个社区居委会,我们就设立了8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国虹说,“专业、个性化的服务,使得‘家庭医生’的称呼更加名符其实,能让社区医生更易融入一个家庭,对社区里的家庭成员无论是生理和心理都进行看护和调理。身体不舒服,居民会在第一时间找到家庭医生,由此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
据香坊区卫生局副局长籍婷介绍,该区建筑中心、热电站、兴隆站等3家卫生服务中心挖掘自身技术优势,开设了以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疏导、妇女产后抑郁、空巢老人孤独症等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特色心理咨询中心。通过采取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状况早了解”、“健康信息早知道”、“分类服务我主动”、“贴心服务我上门”、“慢病用药可优惠”5类个性化服务和便民惠民行动,打造家庭责任医生品牌建设。尤其是家庭医生摩托车服务队在区里人尽皆知,打出了独有的品牌效应。
初具雏形 “挑战”传统医疗方式
全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从坐堂问诊到上门服务,从问诊求医到健康顾问,从面向病人到面向人群,长期沿袭的传统医疗方式随着全科医生概念的引进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截至5月30日,我省117个县区、35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户籍数51.8万户,户籍签约率达到7.36%,签约人数达到118.7万人,预约服务人数达到19万人次,上门服务15万人次,社区首诊97万人次,上转急重症患者3008人次,转回康复服务1204人次。实现健康管理在社区、健康顾问在社区、小病诊治在社区、大病由家庭医生帮助转到大医院、康复病人回社区继续康复的‘健康管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连续服务、方便服务、有效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姚国峰说。
“今年,全省推行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的家庭比例达到10%以上。”姚国峰告诉记者,全省将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的契机,通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单纯医疗服务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管理职能转变。进一步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建立完善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和家庭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