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不能起死回生,但坚持做着与死神争夺时间的事业,努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他叫储大同,今年70岁,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内科首席专家。
他把成就归功于他的病人,正是病人的激发,他才有钻研疾病的坚持,才有对病人的耐心和关爱。那是一种朴素的情感。
“大夫,我不想走,你们救救我,我还年轻……”30年前,一个18岁的女孩抓着储大同的手哭求,那声音至今依然清晰。女孩患有巨大纵膈淋巴瘤,呼吸困难。当时,虽然储大同和同事们用尽了一切办法,依然没有留住女孩的生命。储大同恨自己水平低,决心把肿瘤治疗医学真正学到家。
不久之后,储大同又遇到一位十几岁的白血病男孩。
每次查房,男孩总会跟储大同说很多话,一有事情也总是来找他。储大同奇怪地问:“我算不上专家,你为什么总来找我?”
“我知道你不是专家,但我觉得你对我特别尽心,回去帮我查书。我觉得你是个特别认真负责的医生,我需要你这样的大夫来关心我。”
男孩的回答一直鼓励着储大同。医生治病,不仅需要高超医术,更需要责任与爱心。
之后,储大同远赴美国,钻研肿瘤基础研究整整7年。他抛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埋头书海,寻找治疗癌症的良方。“癌症是很难攻克的疾病,大同接的病人很多都是其他科没招儿了以后转过来的,他干的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事,不钻研怎么行?”与储大同共事了20余年的主任医师李峻岭说。
多年的钻研与创新,为储大同带来了首席专家的光环,他在肺癌、胃肠肿瘤及肾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均有建树。
名誉与成就,储大同并不看重,“我只是个‘书呆子’。”他谦逊地笑笑。在他心里,病人最重要。“我俩打电话聊一个小时,他得有40分钟都在说他的病人。”储大同远在美国做研究的妻子说。
一次,一位患者用了种叫爱必妥的药,全身出现皮疹。储大同学过中医,马上给病人开了一张减轻副作用的方子。
还有一位病人吃药后,为了增加营养吃了胡萝卜,皮肤竟渐渐发黄。储大同晚上熬夜查资料,还拍下照片,第二天给病人讲解皮肤变黄的原因,告诉他要少吃胡萝卜,因为代谢不了。
病人很感动,他没想到,这样大牌的专家,居然会注意到患者的日常饮食,还会为一个病人吃药后出现的小状况专门查资料。
但熟悉储大同的人不会觉得奇怪。“他很享受作为医生给病人带来希望的过程。”李峻岭说。
2012年9月,50多岁的徐华(化名)慕名找到储大同。他因为胆囊癌刚刚在其他医院做完手术,医生告诉他,他的生命最多还有半年时间,回家想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徐华情绪低落但又不甘心,他四处求医,渴望战胜命运。住进肿瘤医院后,储大同首先按常规方案给徐华搭配使用两种药。几个周期后,徐华病情竟然恶化了。
怎么办?换药!对患者来说,换药很简单,但对于医生来说,这意味着要突破常规疗法,实施非常规的创新药物方案。这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知识的积淀。
储大同有勇气,更有积淀。徐华住院8个月,先后换了7种药,有些药从来没在胆囊癌病人身上用过。储大同给徐华做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大胆尝试某些药物。每次换药,他都会给徐华的家人详细讲解换药的理由。
时至今日,徐华的生活仍在继续。“当年听到医生说我的生命只剩半年,我感觉自己已经站到了悬崖的边上,是储大夫想尽各种方法把我从死神手里往回拉。”
其实,不仅仅是徐华,储大同40余年临床实践中遇到的许多病人,都从他那里得到了希望,平添了绝地求生的勇气。(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