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把书搬到讲台上,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的欢呼声
“你不背起背篓送一趟书,还真无法体会这种快乐”
时光倒流26年,年轻的徐白慧并不清楚送书的意义。
“我父亲徐承忠也是一名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我从小就看着他送书到清溪镇的各个角落,自找的差事,不要一分钱。”徐白慧说,自己当时不明白为什么送书这么辛苦,可父亲每次回来却要高兴好几天?
21岁那年,徐白慧拒绝父亲的陪同,第一次背起背篼,将书送往芩龙小学——对她来说,这是一种独立,也是一次解密。
“由于对道路不熟悉,赶到目的地时,天已经黑了。”黑黝黝的山里路,让徐白慧感到孤独和恐惧,完全不能理解父亲的心情。
可当疲惫的她走进教室时,眼前的景象却让她惊呆了——为了等她,孩子们整整齐齐地端坐在座位上,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注视着她。当她把书搬到讲台上,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的欢呼声。
“直到现在,我一闭上双眼,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他们当时的表情。”这次送书,让徐白慧明白,“付出的是劳动,收获的是快乐。看到孩子们的眼神,我就不累了!”
父亲退休后,将送书的任务交给了女儿。然而,就像自己当年无法理解父亲一样,也有人无法理解徐白慧,甚至叫她“冤大头”,但她并不介意,嘿嘿一笑说,“你不背起背篓送一趟书,还真无法体会这种快乐。”
踏上送书路,一走就是26年。摩托车、货车、公交车、肩扛等等,就是用这些方式,徐白慧将近百万本图书送到秀山清溪镇的18万名学生手里。
儿子问她:“你就不觉得累吗?”
“送的哪里只是书,是把梦想植入乡土”
“白慧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本书多久才有啊?”
“白慧阿姨,《一课一练》到了么?”
……
9月,新学期一开始,徐白慧的书店就热闹起来。因为在居民眼里,徐白慧不仅是营业员、送书人,更是精神粮食的供应者,而书店,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居民们一有空,就喜欢到我这里来看书。”徐白慧说,碰见书店没有的书,大家就会把书名写在单子上,等她去县城时,就会照单子将新书带回来。
12岁的张明明是书店的常客,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书店成了他最爱去的地方。“我爱看书,书里有很大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人,在那里,我不会感到孤独。”
“下雨天路上泥泞,白慧不仅不嫌弃山里孩子把鞋上的泥巴带进店里,还用毛巾为他们擦去头上的雨水。”提起这个书店,40岁的李常德赞不绝口,“我们这里地方偏,经理、营业员都由她一个人担任。为让我们平常能多看书,平常这里都会开门,哪怕是大年初一。”
20岁的王媛则在这里结识了几个爱好文学的朋友。“我想当名小说家。”说起自己的梦想,这位腼腆的女孩脸上泛起微红。她翻开包里的一个写有“佳词佳句”的笔记本,摘抄的句子已经写了20多页,“这是我在书店摘抄的,我们几个朋友经常在这里聚会。”
送书、卖书、整理书店……徐白慧很享受这样忙碌的日子。她唯一觉得对不住的,就是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石金方。店里的常客都知道,“不送书时,白慧都在店里,根本没时间陪家人。”
偶尔,儿子会忍不住问她:“妈,你就不觉得累吗?”这时,徐白慧脑海里总会浮现出26年前,自己也曾问过父亲类似的问题。父亲的话,也是她对儿子的回答——“肥地里得有苗,书桌上得有书。你送的哪里只是书,你是把梦想植入乡土。”(记者 张锦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