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思想通了,就一切皆有可能”
“职业教育,特别是在农村,尤为重要。在农村,师资弱,孩子起点低,很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这是现实。如果学生消除了读中职矮人一等的误解,在思想上通了,不自暴自弃,有了学习的心思,就一切皆有可能。可以说,有效的德育是开启中职教育的金钥匙。”为此,王祖德摸索出“德育银行”的管理模式,将学生的德育表现量化为“存分”, 每周公布借支收入情况,用“纸墨笔载”的“明白告知”激励和感召学生。
从昔日初步合格的职业中学,到今天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影响力不断提高的背后,除将德育放在第一位外,还有对技能传授方法和模式的重视:“学校+公司+农户”,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牛圈羊场,走出了一条“校村对接”“校企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育人是艺术,要永远在求索路上”
“王琢磨”,是大家送给王祖德的一个亲切绰号,饱含着人们对他渊博知识和不懈探索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材使用不凑合,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得适合,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技能高低,关系就业前途,培养什么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他反复琢磨的问题。从教17年来,王祖德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总结中等职业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不断总结学校的管理方法,探索出了“一分钟德育”教师德育工作法以及“四五三”德育举措。
“育人是门艺术,应当永远在路上。计划的脚步追不上变化的翅膀,我只是在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我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学生为家长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快乐。”正是抱着这样的探索精神,王祖德逐步形成了自己先进的理念、灵活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成才的本领。
走入心灵(记者手记)
谈及职教,重技能,原是记者的第一反应。然而,采访中,作为农村中职教师的王祖德反复强调的却是“德育”的分量。
管理学生不做“摄像头”,用真诚和暖意打开学生的心扉,走入他们的心灵,用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春风化雨,浸润学生心田。王祖德正是坚持着这样朴素的信条,实现了“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教育,只有能够与心灵相关,才能真正育人、启智。不论时代场景如何变换,不论技术变革怎样影响生活,都不能减轻感情与心灵相沟通的力量。采访结束,记者更深地理解了这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魏哲哲 邵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