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马警官”的老照片
在王马林的警务室里,有一张用相框裱起来的报纸,这是2002年10月29日出版的《南京日报》,头版头条上刊登了王马林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报道的旁边还配了一幅照片,拍的是王马林拿着《常住人口登记簿》在小区路口杂货店与店老板亲切交谈的场景。
小店老板老张家有4个儿子,但都很有“个性”,老张店里生意忙,儿子们常常在外面闯祸,把老张气得不轻。王马林听说此事后主动找到老张,提出由他来“管教”这4个儿子。
王马林先是分别找4个儿子谈心,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上进心,只是玩心太重,根本不能体会老父亲的艰辛,王马林便让老张的4个儿子轮流看店,并规定必须完成的营业额度,未达标的就从零花钱中扣除,超过的就作为“报酬”。
孩子们起初干劲十足,每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可没过多久,新鲜劲过去了之后就开始流露出疲倦、厌烦的情绪,有一天小儿子竟然私自提前打烊并用营业款溜出去打游戏,被王马林揪回来后当着老张的面狠狠“教训”了一顿。从那以后,4个儿子见到王马林比见到自己的父亲还要“害怕”,王马林每周五晚下班后都会拎两个菜到老张家,跟他们父子喝上一杯,和儿子们“谈心”。
如今,老张家的3个儿子都外出找了正规工作,最调皮的小儿子也接替父亲看店并照顾父亲起居。前些日子老张突发中风,卧床不起,王马林即刻赶到老张身边,为他带去了牛奶、水果和营养品。躺在病床上的老张紧紧握着王马林的手说:“我老啦,身体不中用啦,幸亏你当年帮我‘管’这四个臭小子,他们现在混得还挺像样,至少我生病还知道赶回来服侍我,这么多年你对我们家的恩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在王马林的社区,这样的“必修课”还有很多:社区低保户、残疾军人、孤寡老人、矫正对象等等,王马林总是不离不弃,将他们记在心里,因为他们是最需要温暖的人。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笑容,12年后再次定格这熟悉的画面,只是照片中的老张换成了他小儿子,王马林的两鬓开始斑白,但心系群众、造福百姓的情怀始终没有变。
“马警官”的小本子
熟悉王马林的人都知道,他下社区有随身携带小本子的习惯,本子不大,却堪称社区民情“百宝箱”。社区居民们都说:“马警官的小本子,上面记的都是‘豆腐账’,只要你家的事记上了马警官的小本子,那就如同进了保险箱。”
30年了,只要是老百姓请他帮忙办的事情,王马林都会记到小本子上,办完一件划掉一件。老社区主任说:“我在这里住了20年,最早这里全是平房,但王马林对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摸得一清二楚,哪个房子住几口人,哪家人搬走了,甚至哪家有几张床,电视机摆在什么位置他都知道。后来我也学他弄个小本子记事,帮助很大!”
现在科技发达了,办公都推行“无纸化”,但王马林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忙了一天下来,难免会有疏漏。我的社区常住人口一万多,他们有点事也不会专门来找我,但偶尔出门买菜、上下班途中会遇到,顺路跟我说的事情我都要记在小本子上,既是给自己一个提醒,也给别人一份放心,有时候一个举手之劳,别人却深深记在心中,甚至会感谢你一辈子的。”
“马警官”的小本子除了记老百姓的事以外,还会定期写工作总结,把一段时间以来社区的变化、工作的情况、百姓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敦促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
一万多个日日夜夜,虽然时代潮流激起惊涛骇浪,但王马林坚持在社区沉下身、静下心,整天为社区百姓的事儿忙碌着。他的小本子上写着:“虽然我即将将脱下这身制服,结束我的警察生涯,但小本子我会经常看的,它是我的精神支柱,记录了我和社区百姓在一起的情形,‘警官’的心将永远陪伴大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