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病人检查、开处方、查房、会诊、审阅病历……医生赵兴胜的工作没有尽头。研究、查资料、实验、撰写论文、学术交流……学术带头人赵兴胜攀登的脚步始终不停。调研、协调、开会、落实工作……副院长赵兴胜履行领导职务尽职尽责。赵兴胜的工作是繁忙而重要的,他每一天都在兢兢业业中度过。
作为自治区第一位临床医学博士、自治区心血管内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赵兴胜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他的人生之路是一条箭头始终向上的攀越之路。
上世纪60年代,赵兴胜出生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一个贫困的山村。山村生活的艰辛,村民们缺医少药,特别是多病父亲的早逝,使他立志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对家乡的热爱,让他在1985年中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0年、1996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后,放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医院优良的环境、优厚的待遇,“三出三返”毅然返回家乡内蒙古。
当时的医院心血管内科,日常的医疗行为如查房、会诊都不太规范,制度也不完善。赵兴胜在工作中时时示范,以身作则,带头规范医疗行为,带头开展晨会早读,带头开展病例讨论,带头作学术报告,使心血管内科的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已成为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自治区临床领先学科、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基地。
赵兴胜长期致力于心血管前沿领域课题的研究。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内源性血压调节系统的概念,为我国高血压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法,打破了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为溶栓禁忌的禁区。他首次在内蒙古进行了房颤发生率的调查,明确了呼和浩特地区房颤的发生状况,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了依据。他是在国内最早关注并研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心律失常的临床及机制者之一。他在国内较早地研究了ACEI对高血压患者内源性血压调节系统及左室重塑的影响,在国内最早研究了对正常高值血压的干预,提出了针对高血压的超早期干预的概念,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率先对我区蒙古族及三少民族的高血压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或自治区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多项奖励后,作为自治区心血管内科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赵兴胜高举学术、技术两面旗帜,努力活跃心血管领域学术氛围,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全面提升了内蒙古心血管医学水平。他主持召开了大草原心血管病大会、黄河国际心血管病会议、亚太地区动脉硬化早期防治会议、华北东北心血管病大会、内蒙古医学会心血管病年会、内蒙古高血压论坛等国际、国内、区内学术会议,多次受邀出席国内外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担任主席团或学术委员会成员,担任主持人或讲者。在他的引领下,内蒙古的心血管学术氛围空前活跃,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医学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系统专业。赵兴胜既是医生,又是教师,同时也是研究员。作为医生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主任医师,患者眼中的好大夫。作为硕士生导师,他是一位教学有方的教授,学生眼中好老师,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名。作为研究者,他是一位勇于探索创新的医学研究员。
一次,一位瘫痪在床的农民被孩子们抬着,慕名来找赵兴胜看病。一见面,他便焦急地询问:“大夫,100多块钱够看病吗?”看到此情此景,赵兴胜什么也没说,而是从自己的衣袋里拿出1000元钱,为患病的农民做了脑CT。作为农民的孩子,他始终对农民兄弟们有一份浓浓的感情。多年来,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下过多少次乡,走过多少地区,义诊过多少患者,为边远地区农牧民送医送药。
抗洪、抗震、抗击非典、抵御甲流,每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袭来,赵兴胜都冲在前面。现在,与普通大夫一样,赵兴胜大夫每周都要坚持出诊、查房、教学、搞科研。他是一名永远值班的医生,一名永远探索的研究者,一名永远执教的教师。(记者 许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