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高铁黄河第一桥”的守桥人
//www.workercn.cn2015-01-0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4年底,本报记者在高铁晋陕黄河特大桥采访时,遇到了这样一群特殊的职工,他们被称为“高铁黄河第一桥”上的“守桥人”。

  这些“守桥人”是西安铁路局西安工务段大西高铁晋陕黄河特大桥值守点的养路工们,每天日暮而作,日出而归。作为中国的第一代高铁人,他们肩上承载着“中国速度”,保障着高铁的运行安全。

  大西高铁晋陕黄河特大桥,自西向东跨越黄河,连接陕西省合阳县和山西省永济市,全长9969米,是目前国内高速铁路跨越黄河最长、建设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桥梁,堪称“高铁黄河第一桥”。由于当地气候条件恶劣,导致该桥线路日常维修周期短,维修项目多。

  为确保大西高铁运行安全,守桥班职工们在认真分析动检车动态检查数据,加密精测精调频次的基础上,还要每晚巡查线路设备,确保线路安全。

  工区距离大桥较远,来回车程160多公里。为了方便对大桥进行维护,工区在距离大桥3公里处设置了值守点,值守点一共有9人,平均年龄36岁,最年轻的职工年仅25岁。

  38岁的李红安是这个值守点的班长,干了17年的铁路养护,一年前来到这里值守大桥。他带领大家负责晋陕黄河特大桥上下行线路、桥梁设备的维修养护任务。

  每次干活,李红安和他的工友们都要背上20多套工具设备。因为在高架桥上没法开车,几百斤的设备得靠人力运到3公里外的铁道上,他们扛着设备从值守点出发走40分钟才能到达作业区。

  由于高铁养护要求高,测量钢轨的坐标位置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内。工作中李红安需要弓着腰,隔一根枕木就要弯一次腰,记下钢轨间的轨距和水平。一晚上,他要弯上千次腰。

  该桥最高处有46米,夜晚风大寒冷,有时温度在零下十三四摄氏度,晚上出门携带的水,来不及喝时就会结冰。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李红安却坚持不戴手套——他担心记录的数据看不清,影响职工作业。

  12月17日晚上,李红安和工友们处理了7处细小的隐患,加固处理完这些隐患已是第二日凌晨4点多。返回工区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来一盆热水,把手伸进水里暖手,“这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候。”

  从大西高铁线路试运行到正式开通,李红安一直坚守在这里。尽管家就在一河之隔的陕西合阳县,但最近3个月,他一次也没回去过。

  他平时喜欢画画,给工友们、朋友们每个人都画了一张肖像画。他凭着自己对儿子的印象,在每年儿子过生日时就悄悄地给他画一张肖像画。他说等到儿子考上大学后,就把这些画当做礼物送给儿子。

  李红安说,每次休班坐高铁回家,当列车非常平稳地经过他养护的黄河特大桥时,他就觉得所有付出是值得的。(记者 刘 静  本报通讯员 焦 键 李一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