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缺氧不缺斗志,海拔高要求更高。”12月19日,记者来到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送电第二分公司采访,在“袁彬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的这一行字格外显眼。“电力天路”上的“铁军”带头人正是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送电第二分公司经理、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袁彬。
回忆起“电力天路”的建设过程,袁彬至今依旧历历在目。
2010年7月,袁彬带领职工们踏上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格尔木——拉萨±400KV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的高原“电力天路”征战之旅。
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是海拔最高、穿越冻土面积最广、施工条件最复杂、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电力工程。该公司承建的是位于拉萨市林周县到当雄县藏雄村的第十标段,工作面从最高海拔5300米,到最低海拔不足3000米,是整条“电力天路”中海拔落差最大的一个标段。全长106公里全部在山区,穿越了二十多公里的无人区。
在拉萨市林周县藏雄村,当地有一句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当地昼夜极端温差最大接近70℃,高原含氧量只有其他平原地区的50%.在低温、低氧和高海拔条件下极易诱发各类高原综合病症。曾经有两名施工员不慎感冒引起脑水肿和肺水肿,一度危及生命。
除了高原反应,后勤保障也是个棘手的问题。由于施工地点离县城太远,买菜十分困难,职工们根本无法吃上新鲜的蔬菜,豆腐干就成了他们的主食。
“参建职工都知道自己代表着贵州形象,在极难的条件下,只有靠坚韧的毅力坚持下来。”袁彬说。
“电力天路”施工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恶劣的气候环境,还有复杂的地质环境。
工程施工地区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很低。在每个施工点,挖开的草皮都被整齐的堆放在一边,并有专人浇水进行精心养护。袁彬告诉记者,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植被生长不易,对施工过程中遭受破坏的地表植被,将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全面修复。“我们不仅要把青藏线打造成精品工程,而且还要建成为环保性绿色长廊。”
在“电力天路”的特殊环境里,袁彬带领职工一边干工程,一边搞科研。
当他们动用大型挖掘机施工开挖地基时,没想到有丰富的地下水,挖掘机挖下去水就涌了上来,每一个地基成了一个大鱼塘。为解决此难题,袁彬冥思苦想,提出了“沉箱施工”方案,即用简易的木箱进行浇注地基,破解了天路地水难题,并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二等奖。
此外,他们共同创新研发的“可拆分式抱杆”QC成果,大大解决了运输方面的困难,缩减了施工时间,并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一等奖。
在2011年9月青藏直流联网施工验收中,袁彬所带领的第十标段施工合格率达100%,比原计划完成竣工验收提前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比整条线路全部完成验收快了40天,从安全文明施工到工程质量,均名列前茅。
今年8月,“袁彬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为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一个载体,同时打造了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今后工作室还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省电力工会副主席郑根发说。
10月中旬,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送电第二分公司在500千伏威镇多线路工程第6标段项目部举行了师徒协议签授仪式,袁彬与4名新员工签订了师徒协议。“我要争取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我这四位徒弟的业务技能水平,为他们今后正式从事电力施工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袁彬承诺。(记者 黄茜 实习记者 刘洋洋)
专题:第十一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评选表... | 2010-01-12 |
任路光:风电楷模 | 2010-01-12 |
用自主创新托起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 2010-01-12 |
“风雨无阻”旗帜高扬 “铁肩担当”铸就辉煌 | 2010-01-12 |
为了万家灯火 | 2010-01-12 |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 2010-01-12 |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 2010-01-12 |
中国梦·劳动美——寻找最美一线工人 | 2010-01-12 |
寻找最美一线工人 | 2010-01-12 |
【铁路事业】万里铁道 “和谐”驰骋 | 2010-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