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元旦前夕,由解放军第264医院为主抽组组建的中国第十六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利比里亚任务区,圆满地完成了卫勤保障任务,回到国内。在埃博拉阴霾笼罩下的战斗前沿,这批来自中国的蓝盔天使舞动着圣洁的“双翼”,用仁爱与智慧勾勒出了新时代的白求恩精神,也擦亮了“中国天使”的闪亮名片。
“你们的培训非常专业、及时、有效”
“埃博拉的传染途径有哪些?”“埃博拉病毒在常温环境下可以存活多长时间?”听课人员提出的一个个疑问,在中国军医那里都得到了及时准确的答案。
在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东部战区组织的培训现场,中国维和医疗分队抽组骨干力量进行了“埃博拉防护常识”的专题授课。队员们现场组织了穿戴防护服、穿脱口罩、电子体温计的操作、专业洗手七步法的演示。连续3场培训教学下来将近4个小时,近200平方米的会议室座无虚席。课后,联利团东部战区行政长官乔治对授课给予了高度称赞:“你们的培训非常专业、及时、有效,对增强联合国工作人员及当地雇员的防护意识起到了建设性作用。”
维和医疗分队担负着联利团东部战区近5000人的卫勤保障任务。没有符合标准的检验环境、缺少有效的防护器材,刚到利比里亚,医护人员完全从零开始。在疟疾、伤寒等与埃博拉症状相似的其他传染病同期暴发的情况下,队员们严密防控、科学展开工作:设立了利比里亚境内第一个体温监测站,累计接诊患者2100人次,成功抢救危重病人38例,随队卫勤保障12次。中国医疗队拍摄制作了《埃博拉疫情防控指南》教学片,先后为2700多人进行防护知识讲座,赠送医疗器材和学习资料2000余份,大大提高了维和人员和当地民众的防护水平。
由于培训及时、防控缜密,中国维和医疗分队成功实现队员自身、中国驻利部队、联利团东部战区范围内埃博拉病毒的三个“零感染”。
“你们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迅速启动《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所有人员严格按照防护要求和医疗规程操作!”2014年7月初,中国维和医疗分队收治了一名发热患者。这名已处于休克状态的尼日利亚籍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埃博拉极为相似,而且身体表面附着大量汗液,如果存在致命病毒,医护人员受感染的风险非常大。
在随后的救治过程中,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按照生物安全最高级标准进行防护。患者意识昏迷、大量排汗,并发生呕吐,护士顾不上处理沾染在身上的汗液和呕吐物,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采血时,患者的黑色皮肤致使血管极难辨认,加上夜间光线不足,只能隔着防护服凭感觉沿着血管的走形穿刺。患者因为高烧躁动不安,手臂下意识地抽搐,穿刺时针头几度脱出、走偏。心电图检查、测量血压、采集血样、心电监护、留取尿便标本、擦拭身体,所有的工作,医护人员都与病人发生着直接接触,厚厚的防护服将医护人员包裹的密不透风,很快,汗水便完全浸透了衣服,呼出的气体也在防护镜上凝聚成了水雾。
经过诊断,病人排除了感染埃博拉的可能,确诊为低重症疟疾。经过3天的系统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出院时,这名叫西勇的患者激动地说:“中国军医就是上帝派来救治我的天使!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
“中国医院就像是我的家!”
“在这家中国医院里,有总是微笑着向我介绍病情的柳文晶医生,有给我讲笑话的彩超技师庄军,还有陪我聊天的杨变转医生……”与病友聊起中国军医的服务时,即将康复出院的约旦警察班迪显得格外激动,“中国军医还特别照顾到我的伊斯兰信仰,都是避开我做祷告的时间给我治疗,并安排厨房给我提供清真饭菜送到床头。”
班迪是一名伤寒患者。半个月前他被医疗分队接诊时已经处于休克昏迷状态,病情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时救治,很可能导致休克加重,危及生命。
身处埃博拉疫情重灾区和大量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毒患者活动区,中国医护人员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每次给病人打针、输液、手术都面临巨大风险。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半步。分队医护人员连夜给予班迪全力救治,24小时监护他的病情。
治疗期间,班迪一直怀疑自己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心情十分紧张,大量排汗,分队护士每隔几小时就为他更换一次衣服和被褥,一遍又一遍地为他擦净汗水。虽然病情逐渐稳定,但班迪的焦虑情绪并未缓解,连续几天出现失眠、噩梦等症状。医疗分队心理服务组组长杨变转主动用英语与他谈心,并采用“心理辅导与药物配合”的方式对症干预。在班迪住院的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杨组长与他一起散步聊天,一同休闲娱乐,为他讲解缓解精神压力的方法,还邀请他参加医疗分队组织的心理放松活动。渐渐地,班迪的焦虑症状消失了。
中国军人的无畏和爱心,帮助患者驱散了疾病的阴霾,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心与力量。“这里就像是我的家,很温暖,很让我感动!”这是班迪住院期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本报记者 钱晓虎 通讯员 芦大伟 孙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