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为了迎接春运,许多铁路职工默默奉献在不为常人所知的岗位上。
落坡岭的打冰人
落坡岭,元代著名大戏剧家马致远的一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千古流传的佳句就创作于此,昔年的“流水”、“小桥”,已演变成了如今的水宽池深的落坡岭水库和雄伟高大的铁路桥。也正是因为这里的水和桥,让落坡岭检查保养工区跻身于北京铁路局条件最艰苦、任务最艰难的工区之一。
“我们工区管内,有两座桥的桥墩浸在水中,每到冬季,我们要增加一项对桥墩积冰的清理工作,而且是一项很重的任务。”工长韩庆伟介绍说。
韩庆伟所说的两座桥,就是凌驾于落坡岭水库之上的两座铁路桥。每年冬天,水面都会冻结成七八百毫米厚的冰层,工区每天都要组织人力到桥墩周围破冰,以保证桥墩一圈与冰层保持一米的无冰区。
在工具室内,记者见到了工区除冰所用的“特种装备”:有砸冰用的手把杆足有3米多长的木锤,有凿厚冰用的30多斤重的钢镩子,有捞冰用的大笊篱,还有穿在脚上防滑的脚铁……
“砸冰时,先用木锤将冰敲碎,再用笊篱把碎冰捞出来,冻得结实的冰就用钢镩子凿。”韩庆伟回忆了一次打冰过程:这里是河道也是风口,刮风是比较常见的,但那天的风很大,套着脚铁在冰面上站都站不稳,只能提前把安全绳系在职工身上。砸冰时,一锤子下去,溅起的水花被劲风吹到脸上、身上,立刻结成冰,刀割一样的疼。
“一个桥墩的除冰大概需要近半个小时,十多个桥墩就差不多用去一天的时间。恶劣天气时,从早干到天黑是正常的。我们都准备两套衣服和两双鞋,湿透了,就换一身。”
青藏铁路上的“蜘蛛侠”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34公里)于2011年实现了电气化,这条电气化铁路平均海拔近300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电气化铁路。察尔汗盐湖是青藏铁路必经之路,湖上现已建有中国最大的年产100万吨的青海钾肥厂,而这里的钾肥主要依靠“钢铁彩虹”来运输。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个区段接触网经常结晶盐粒,结晶盐粒过大就导致接触网放电,影响行车安全。
这个区段接触网的维护工作,比其他铁路局管辖的电气化铁路多了一项内容,就是每年至少两次集中对接触网进行盐污清洁,每次清洗时间长达1个月。
为了确保今年春运的顺利进行,该工区工长张贵龙又带领班组40余人开展接触网盐污擦洗作业了。
接触网工们利用接触网轨道作业车进行工作,对于有些从作业车平台上够不着的绝缘子,就得由他们爬到杆子顶上擦洗了。一般杆高6米,由于多年的历练,看他们爬杆就像灵猴一般迅捷,爬到杆顶后还得脚踩细细的接触网线进行擦洗作业,所以他们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青藏铁路上的“蜘蛛侠”。
为了确保春运期间的安全供电,“蜘蛛侠”们每天都要开展一次擦洗作业,每次2~3小时。这群“蜘蛛侠”在接触网上聚精会神地工作,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艰辛。
大山深处的守隧人
在哈尔滨铁路局管内嫩林线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里,有一个通往北极漠河的1160米长的铁路隧道——西罗奇岭二号隧道。由于这条铁路是单线,这个隧道成为嫩林线上的一个咽喉要道。
39岁的工长罗静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8年,专门负责11.2公里线路区段内的巡守看护任务,西罗奇岭二号隧道是他们重点值守的部位。这里没有车站,每天唯一一趟旅客列车在这里停靠,上下车的没有旅客,只有这几个铁路职工。这里地处高寒地区,方圆百里无人烟,全年无霜期仅有3个月,冬季积雪达到3尺深,最冷时超过-45℃的低温。2013年前,饮用水都是用水槽车运过来的,在断水的时候,罗静祥和工友们甚至喝过隧道壁上渗出的水,所有的餐料都是职工从家里背来的。
因为地处大山深处,手机没有信号,13名职工与外界唯一能联系的只有工区的一部铁路电话,每天晚上给家人报声平安、说声晚安是工友们最幸福的事儿。
特别是冬季整治冻害时,由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所以经常是里面一身汗、外面一层霜。由于天气寒冷,早晨出发时带的饭,早就冻成冰疙瘩,只能一口风伴着一口饭充饥。
每到年节,罗静祥就给几个班长放个假,自己带队值班。至今为止,他已经连续4年把爱人和儿子接到工区,在孤独的大山隧道旁一起过年,今年春节也不例外。(中工网记者 刘静)
超越辖地的特警队 | 2009-03-15 |
铁路老职工苏彦铭:我要站好春运最后一班岗 | 2009-03-15 |
杨晓:为旅客平安出行默默奉献 | 2009-03-15 |
孔彦庭和刘华:夫妻站长的“双城生活” | 2009-03-15 |
雪域“天路”送菜人 | 2009-03-15 |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 2009-03-15 |
五等小站龙回站长陈建勇:“我们永远在一起” | 2009-03-15 |
T122/1旅客列车晚点72小时的故事 | 2009-03-15 |
张如意:开着机车去西藏(图) | 2009-03-15 |
工会主席的三个“为什么” | 2009-0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