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穿越时空的“廖厂长”
//www.workercn.cn2015-02-13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廖厂长是谁?他在哪里?

  刚刚过去的冬天,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与转发。文章回忆了读书期间受到湖南娄底廖姓厂长的无私资助,社会考察才得以进行。字里行间,在一段怀旧的记忆里,充满对廖厂长的感恩和钦佩。

  热心慷慨的“廖厂长”

  2014年9月21日,吴晓波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发表了《只有廖厂长例外》一文。那是25年前的春天,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吴晓波等4名学生,萌发了去中国南部看看的念头,便决定“众筹”。他们跑遍了上海大小企业,但临行前,经费还差一大截,他们将自己的困境写信寄给了上海《青年报》。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一笔来自湖南娄底的汇款,解了燃眉之急。一位廖姓厂长在信中说,他从报纸上得知几位大学生的想法后,决定赞助7000元。“当年一位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才70多元!”吴晓波和同学们惊喜之余,决定路经湖南时,顺便拜访廖厂长。到娄底,他们见到的廖厂长,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经营着一个20来人的小厂,年利润几万元。而廖厂长本人的工资,也就200多元。

  25年后,吴晓波依然惦记着廖厂长,随着年龄增长,怀念之情越来越浓。“他慷慨解囊的一瞬间,理想主义的光芒,使这位平常人通体透明。”吴晓波写道:“也许一切的财富、繁华和虚名都将随风而去,但廖厂长例外。”

  怀揣理想的“廖厂长”

  两天后的9月23日下午,在长沙,湖南本地媒体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廖厂长——现任长沙市涟源商会副会长、52岁的廖群洪。

  “我也很想去看看中国的现状,晓波他们有想法,能去实现我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共鸣。”回想起当时的举动,廖群洪说:“最能产生共同行动的,是同一个思想。”

  上世纪80年代初,廖群洪从中南矿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一个军工厂。1985年,他被湖南娄底市作为技术人才引进到娄底市科委。在那里,他碰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畅谈中国的现状,思考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常常聊到凌晨三四点。经过无数个夜晚的思想碰撞,廖群洪得出结论,中国的出路在办实业。1988年,他离开机关单位,开始创业。经过琢磨,他成功地获得了生产水泥编织袋机械的专利,最早在娄底开始了服务外包。一时间,生意风生水起。

  越来越多的“廖厂长”

  2014年10月25日,湖南洪江古商城,廖厂长与吴晓波共同宣布设立“青年创业公益金”,扶助青年创业。当年南下考察队的另一位队员王月华,专程从深圳赶来,见证了这一时刻。

  此前两天,吴晓波飞抵长沙,专程拜访阔别25年的廖群洪。“听说你要捐稿费,搞一个青年创业公益金。”老友相见,没寒暄几句,廖群洪说,“你来前,我跟涟源商会的朋友们商量了一下,也打算拿出100万元,在湖南设立一个青年创业公益基金。”

  “还是当年的廖厂长!”吴晓波望着眼前这位既陌生又熟悉的中年人,频频点头。别后25年,廖群洪卖过液化气,推广过鱼药,做过进出口贸易,涉足过计算机网络工程。他的运气貌似不太好,总在景气的尾巴处被“恰好”扫倒。一路走来,转承起合,别别扭扭。

  25年的跨度说长,却又是“转眼间”。时至今日,在寻找廖厂长的热潮中,一股信念和正能量散发开来。人们会发现,身边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廖厂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