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郑州火车站志愿服务台前,不时有旅客来咨询各种问题,不管跟坐车是否有关,82岁的左春秀回答时都是同样耐心细致。
经历过60年铁路工作的左春秀是郑州火车站的一名离休干部,说起春运,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上世纪50年代,左春秀就在郑州火车站工作。在她的记忆中,那时的郑州火车站只有四五间瓦房,连候车室都没有,“每天只有6趟列车,还坐不满”。1953年,《人民日报》提出“春节运输”概念时,左春秀还不知道什么是“春运”,“因为当时春节运输和平时相比也没多出太多人”。
那时,没有农民外出打工,也几乎没有春节旅游一说。春节期间,坐火车出行的多数都来自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还有一些短途探亲的旅客。“那个时候旅客的行李基本都是点心特产什么的。”左春秀说,“购票乘车也排队,但不是特别多。”
1956年5月13日,郑州火车站新站建成使用。“车站是由苏联人帮助设计建设的,真让我们这些职工大开眼界。”左春秀感叹地说。车站变大了,火车也慢慢变多了。到上世纪60年代,郑州火车站一天到发列车增加到了30多趟,乘客数量也有了小幅增加。“直到文革后期,出行的人数才慢慢增加,候车厅里黑压压的全是返乡过年的人,大多数都是知青。”左春秀回忆说。
真正让左春秀感觉到春运压力是在改革开放后,在她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春运那叫一个人多。“每列火车都超员!车厢里人太多,车门关不上是常事。最后上车的旅客会让客运员帮忙,客运员使劲儿朝他踹上一脚,再把车门关上,被踹上车的旅客还会很真诚地道谢。”
上世纪90年代,务工热潮涌现,“人多”、“一票难求”成了铁路春运的标签。“站前广场上不夸张地说,人多得基本没有下脚的地方。旅客最多的时候堵住了进站口的通道,有票的旅客也进不了站,我们每两分钟就要去进站口清一回通道。排一天队买到车票的旅客,都觉得自己像中了大奖一样,那个时候民航公路都不发达,买不到火车票的人,就不能回家过年了。”
1993年,左春秀离休了,但她觉得春运时旅客太多,还想继续为铁路做点事。“50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当时帮助了一名突发高血压的旅客,这名旅客一句‘真希望每次来车站都能看到您’,让我有了一辈子服务大众的念头。”
在左春秀的努力下,先后有150多名老同志加入了她的老年义务服务队,20余年来累计帮助旅客解决各类难题两万多个,建立起的“困难旅客帮扶基金”先后为旅客垫钱5万余元,被旅客誉为“铁道线上的活雷锋”。老年义务服务队被河南省命名为“老年雷锋团”,左春秀本人还当选了2012“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随着年龄增长,左春秀的身体越来越差,病痛经常折磨着她,但只要遇到春运或者节假日的客流高峰,她都会在郑州火车站为旅客服务。
如今,左春秀的腰部病变已经影响到了她的日常行动,从椅子上起来要站好大一会儿才能挪步子,但她仍坚持到车站广场服务春运。“铁路养我一家子,我要奉献铁路一辈子。现在的春运跟平日的差别越来越小了,特别是今年,购票、进站也都不排长队了,但我们的服务还是能帮到不少人的。只要还有春运,只要我还能动,就尽可能做点事。”左春秀说。(本报记者 周伟 通讯员 马艺容)
职静茹:笑脸相迎十八年 | 2009-02-11 |
武广高铁上演温馨一幕:众人合力救助患病老人 | 2009-02-11 |
铁路民警:奋战春运第一线 坚守车站每一个... | 2009-02-11 |
通讯:一家三口的“铁路情”(图) | 2009-02-11 |
郑州火车站咨询台售票员郝玉琴:快乐源自旅... | 2009-02-11 |
贾仁平:用军人本色续写服务新篇 | 2009-02-11 |
客运员王家:站台上停不下来的脚步 | 2009-02-11 |
王帅:寒风中不穿棉衣的总领班 | 2009-02-11 |
左春秀:志愿服务春运 助你一路顺风 | 2009-02-11 |
老年义务服务队的20年坚守 | 2009-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