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爸爸,天堂的病人将再无痛苦》在海外引起共鸣
“中国医生就是我们的天使”
倪 涛 王欲然 蒋安全 驻巴西记者 索泓依
4月9日,本报23版刊登了“2015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特别奖获得者徐迅的女儿徐玮昕所写的一封信——《爸爸,天堂的病人将再无痛苦》的节选。去年10月,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徐迅来到了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莫桑比克,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今年1月24日在执行医疗任务时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不幸逝世,年仅50岁。
近日,这封信的节选在译成葡萄牙语、英语后,引起海外读者的高度关注。巴西共产党新闻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在首页全文转载(见图)。徐迅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海外读者,被誉为“上帝使者”的中国援非医生几十年如一日救死扶伤、为非洲人民解除病痛的故事,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
“看完这封信,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信中很多细节都让我为之动容,比如,对于一名50多岁的人来说‘硬着头皮啃葡萄牙语’的困难可想而知,这正是中国人令人钦佩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勤劳精神。”莫桑比克高等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系主任保罗·沃奇对本报记者表示,信中“天堂的病人,你们将再没有痛苦了”这句话,让他看到了女儿失去父亲的悲痛和思念,但是在这之后又透露着一股化悲痛为力量的前行动力,激励其他人把爱奉献给需要的人,让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保罗·沃奇说,马普托中心医院是莫桑比克最好的医院,他去那里看病时,经常能见到中国医生忙碌的身影。徐迅的不幸离世是莫桑比克人民最不想听到的悲痛消息,中国医生在莫桑比克救死扶伤,他们为莫桑比克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命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莫桑比克人民早已牢牢铭记在心。他说,虽然徐迅不幸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事迹会在莫桑比克一直流传,而他的生命也将在莫中两国友谊的不断深化中得到延续。
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胸外科主治医生斯蒂尔·阿替利奥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他只与徐迅共事过短短4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徐迅出色的专业技能,对病人的友好、耐心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突然离开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亲的朋友,同时我们的团队也失去了一位核心人物”。
马普托中心医院院长约翰·富曼尼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莫桑比克四五所大学每年能培养200名医生,但大多是全科医生,专科医生还非常缺乏。由于对医疗人员的培训昂贵且耗时长,因此中国自1975年开始向莫桑比克派驻医疗队,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医生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当地救死扶伤,同时还帮助培训当地医生,为莫桑比克在医疗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中国医生,我们的生活将非常困难。我们已经把中国医生当作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71岁的江永生教授是1991年作为援非医疗队员来到莫桑比克的,因为对莫桑比克人民深深的爱,之后便毅然留了下来。他说,读了徐玮昕的信,真是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在徐迅之前,还有一位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员死于登革热。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们不仅是用血汗,也是用生命在救死扶伤,为非洲人民解除病痛。
塞拉利昂大学福拉湾学院专家普拉特说:“读了徐玮昕写给父亲的信,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援塞拉利昂中国医生的面孔。他们和徐迅一样,就是中非友谊的化身,我们随时、随地都可感受得到。”
普拉特向记者介绍说,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以东30公里处,有一所中塞友好医院。当塞拉利昂人民面对肆虐的埃博拉致命病毒时,这所医院犹如守护神,为当地百姓带去希望和健康。普拉特说:“中国医生就是我们的天使,他们精湛的医术、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们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即使面对埃博拉病毒,我们仍然坚信,只要和中国医生携手努力,就会有奇迹出现。”
中国是最早向塞拉利昂提供医疗卫生援助的国家之一。早在1973年3月,中国就派出专业医疗团队在塞国各地为百姓开展诊疗服务。截至2011年,中国共派遣了15批援塞医疗队,共医治了大约70万名患者,进行了21000例手术。“这种无私的支援为塞拉利昂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普拉特说。(本报约翰内斯堡、里约热内卢4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