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永军记录辽河生态20年(图)
//www.workercn.cn2015-09-29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秋季迁徙时,在辽河口双台河口湿地停歇的东方白鹳。

  核心提示

  利用业余时间个人出资系统性拍摄辽宁地区鸟类生态20年,专门关注拍摄辽河流域候鸟及当地鸟类生态5年,先后出版《森林城市的使者》、《夜幕下的猛禽》等图书,在《中国国家地理》、《文明》、《华夏国家地理》、《中国科学探险》杂志上大篇幅图文并茂记录辽河流域鸟类迁徙的专题文章发表……此人就是生态摄影师王永军。

  王永军,本溪市人,今年48岁。身为公职人员的他工作繁忙,20年来把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投入到让他痴迷的辽宁鸟类生态记录当中。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的拍摄让家人心疼,朋友们不解,可他依然执著:希望能够提醒大家重新审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

  和老鹰一家成了邻居

  跟眼下很时髦的“打鸟族”摄影发烧友不同,王永军从来不去急功近利猎奇式地拍鸟,他总是长时间悄悄地关注某一地区、某个鸟类种群,记录它们一段自然生活史。记录但并不去干扰鸟类的自然生存状态是他的原则,去年他在盘锦某处湿地发现了一巢鹰,为了不打扰这“一家老小”的自然生活,他在鹰巢50米开外的地方自己动手搭建了一个小木棚,持续拍摄了3个多月的时间,那段时间里的每周休息日他都是在那个小木棚里度过的,从小鹰孵出来一直到它们学会飞翔,老鹰和小鹰们早已习惯了不远处那个小木棚,以为那就是它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为了拍摄辽河流域的白鹤,王永军自己总结了许多经验和方法:头一天看好了鹤群的休息地点,晚上它们一般不挪窝。他就在后半夜两三点钟凭着记忆和经验判断方位,摸着黑接近鹤群驻地,摸黑搭好帐篷并依据当地植被环境做好伪装,相机支好对准鹤群方向,多半比较准 (当然偶尔也有偏离方向的,那样的话就前功尽弃了)。第二天天亮时,鹤群各种场面的近距离生动有趣的特写镜头就轻松拿下了。

  鸟儿也“与时俱进”了

  说起这么多年拍摄中有意思的事,王永军开心地笑了,他说现在的鸟儿也“与时俱进”了,在冬去春来之前,冰未解冻鸟儿们很难捕到食,它们发现了人类的水库和鱼塘里鱼很多,而且化冻较早,它们会像“小偷”一样趁人不注意单个偷袭捕猎甚至集体围猎打鱼。谈到拍摄的安全问题,王永军觉得就是自己每个拍摄环节要事先计划好,比如说下水拍摄,他就总是穿好水衩并在身后系上一个充满气的汽车轮胎。

  当记者问到王永军在拍摄记录辽河流域生态的感触时,他的脸色有些忧郁,他说这些年来他亲眼所见所拍的事实是,辽河流域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越来越频繁,农民在田间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在春天造成鸟类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许多湿地由于修路、建鱼塘等也造成了湿地的破碎化,潮间带大面积缩小,这一切都对栖息在那里的鸟类很不利。

  谈到对辽河生态保护这项事业,王永军颇有信心,他说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越来越健全了,老百姓也懂得不能随便打鸟了,周边民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也比以前浓厚了。他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条件用镜头持续关注、记录、呈现辽宁人的母亲河辽河,用文字、图片系统地记述辽河的美丽,用影展、图书、杂志、网络等更多的渠道和手段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也希望社会各界对他这种生态记录和保护的个体行为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本报记者/杨靖岫 文/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