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义无反顾的“拼命三郎”
2009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拉开了海上试验的序幕。顾秋亮作为蛟龙号海上试验技术保障骨干,已是五十多岁的他,克服严重的晕船反应和海上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等诸多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每年近数十天(最长时间达100余天)的海试中,为蛟龙号保驾护航。2009年至2012年,四年的海试他一次都未落下。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四个阶段的海上试验;2013和2014年蛟龙应用海试他也不落下,而与他并肩作战的大多数是年轻的科研人员。
他身先士卒,带领装配保障组不仅完成了蛟龙号的日常维护保养,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压载铁的安装、水下灯光的调整、布放回收接口的设置等,并将自己的技术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国家深海基地的年轻技术人员,为蛟龙号海试 和投入正规化的业务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海上试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他经常不得不忍受烈日的炙烤,在60多度高温的甲板上挥汗如雨,完成一次次拆卸、安装、维护保养工作。蛟龙号内部的操作维护空间比较狭小,顾秋亮常常需要在里面钻进爬出,有时甚至只有一只手能伸进去的地方,他也必须坚持完成设备的拆装和维护。四年海试,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然而顾秋亮却从未有过抱怨,始终冲在前面,甘之如饴。
在海上试验过程中,常常因为气象、技术等多种因素,需要抢时间、抢海情,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多年的海试,顾秋亮已记不清历经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顾秋亮说:“在海上工作生活确实很苦很累,但我感到很兴奋、很自豪。不管是晚上加班到半夜还是早上五点半起床保养潜器,不管日晒还是雨淋,我感到很光荣,能为海试出一份力,我很骄傲,因为在祖国的深潜记录中有我的汗水,光荣!”7000米级海试期间,顾秋亮和同事们连续两个晚上通宵,利用自己丰富的工程经验,解决了进口推进器的瑕疵。“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便忘记了自我。”这是身边的同事对他最贴切也是由衷的评价。冲刺7000米深度大关的前夜,为了修复装于潜水器后上方的推力器,顾秋亮又一次挺身而出,冒雨搭起便梯,解决了推力器安装位置高、单人无法装拆的问题,又一次忙到凌晨。蛟龙号的首席潜航员叶聪从7020米的深海回来,在下潜日记中写道:“昨晚,同志们只睡了五个小时,顾秋亮则更少。凌晨他们还在后甲板给推力器补油。今天早上,我来到蛟龙边,他们已经做好了下潜前的准备。因为有了他们,我无所畏惧,无比自信。”
顾全大局的“平凡英雄”
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再次整装出发,向着7000米的极限深度发起挑战,顾秋亮这位老将再次随队出征。然而刚刚启航,一个如晴天霹雳的消息被紧急告知了顾秋亮——他的老伴儿生重病住院了。
一面是相伴数十载的亲人,一面是伴随其成长成熟的蛟龙号的“成人礼”,跟随海试队南征北战多年,从未因工作上的困难皱过眉头的顾秋亮犹豫了,这位皮肤黝黑的“老战士”眉头锁成了一团。
长年扑在工作上,顾秋亮对老伴充满了内疚之情,他万分焦急,放心不下老伴的病情,恨不得马上飞到她身边陪护左右。可蛟龙号,就如同自己的孩子般,顾秋亮对它也有着深厚的情感。“一路走来,我精心呵护着它,伴随它成长,为它整理行装、包扎伤口、精心手术、穿上新装,看它踏上征程,我希望能够亲自护送它完成其”成人‘前的最后一次考验。“经过彻夜未眠的剧烈心理斗争,他说服自己出征”前线“。组织上的宽慰和帮助更是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这位倔强的汉子将对亲人的牵挂深深埋藏在心底,全身心投入到海试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一名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英雄“风采。怀揣崇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如今他又肩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雷滢)
「劳模写真」我的幸福在船上(图) | 2010-07-13 |
「劳模写真」我的幸福在船上(图) | 2010-07-13 |
「劳模写真」我的幸福在船上(图) | 2010-07-13 |
在创新中成为首席(组图) | 2010-07-13 |
陈金源:爱干这一行 痴迷一辈子(图) | 2010-07-13 |
王蔚:用行动彰显党员本色 | 2010-07-13 |
踏实钻研成就“技术达人”(图) | 2010-07-13 |
班组领头羊黄新和 | 2010-07-13 |
周皓:带动更多青工成为技术骨干 | 2010-07-13 |
尹波:电气自动化行业里的“技术疯子” | 2010-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