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子承父业的“道班郎”
“在世的时候,老人们最关心的是公路,言谈最多的还是公路。”清明节前夕,都匀公路局下属的航龙道班养路工李军提前对祖父和父亲的冢墓进行了修剪、挂清。
其实,挂清只是一个仪式,李军最想做的,是和已故老人聊聊近况,谈谈公路发展变迁。
在航龙村的航龙道班对面,一栋石头砌筑的老屋静静矗立着。就在这栋不起眼老房子里,曾经居住着祖孙三代养路人:李军,他的父亲李武进,祖父李海洲。
李海洲去世那年,李军还没有出生。有关爷爷的事,都是父亲告诉他的。
爷爷是重庆江北人,儿时给地主放牛,在茶馆做过店小二,解放后先是做了铁路工人,60年代初又作为平塘县的首批养路工来到航龙道班,成了公路养护工,这一干就是18年。
那个年代,清扫、修补,公路养护作业全部靠人力。特别能吃苦的李海洲,工作时看到哪里有坑凼,就到山上搬石头、采石,用扁担、箩筐手提肩挑回来,击碎后铺在坑凼里。砂不够,就到河里筛,然后浇水,用铁铲压平、压实。虽然工作很累,但他和其他同事没抱怨过一句话。
由于交通不便,自从到航龙道班工作后,直到离世李海洲一直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1976年,66岁的李海洲才放下手中的撮箕,退休一年后因病去世。家人将他葬在公路边不远的地方,让他继续“守护”曾经朝夕相伴的公路。
上世纪70年代,航龙道班管养的公路仍是泥路,工作时,可谓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尽管大家都在说:“嫁人不嫁道班郎,一天到黑像鬼王。”可李军的父亲李武进偏偏不信这个邪,子承父业毅然决然当了一个“道班郎”。那时父亲才20岁。
70年代后期,道路上的车辆逐渐多了起来,道班也添置了马车。李武进参加道班工作的第一个任务,便是给全班当“马车司机”。喂马,每天赶着马车带着职工上、下班,挖土、运土、运沙石。
1995年6月的一天,在土场作业的李武进因土方突然垮塌不幸离开人世。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公路之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那年,李武进40岁,李军17岁。
“我心里就一个想法,要像父亲一样,当好养路工,照顾好这个家。”李军接过父亲的铁铲,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延续着父亲、爷爷未完的“筑路梦”。
当时养路工的作业仍然是“体力型”,初参加工作的李军几乎每天都坐在四轮运料车上,挖土、装车、散花土。
2002年,贵州省“县县通油路”工程全面铺开,省道312线独山至罗甸段156公里道路在8个月内由砂石路升级为沥青路面。航龙道班此时的道路养护除了集中路面修补作业外,主要是以保洁为主。
现在,平塘县到罗甸县的二级公路改造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在省道312线公路升级改造建设完成后,航龙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是,李军仍然守护着这段道路,带着祖孙三代无悔的筑路梦一步一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