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王海鹏在帮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王海鹏供图
研发出智能康复运动床,8个多月收入300多万元
“右胳膊前伸,右肩前探,左腿前伸,左脚抬起……”日前,笔者在河北医大一院康复科见到省会80后创客王海鹏时,他一边喊着口令,一边操作着遥控器,忙着给病人苏先生做床上康复训练。“躺在这张智能康复运动床上,我感觉自己又能‘走路’了,全身肌肉都动了起来,这样的感觉真好!”46岁的保定市民苏先生激动地说,他在4年前因中风导致左侧下半身偏瘫,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前不久,在病友的推荐下,他慕名来到这里在智能康复运动床上体验“走路”的感觉,现已效果初显,左腿渐渐有了知觉。
据了解,这张智能康复运动床就是由王海鹏研发的,他创办的帅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就在石家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10年磨砺、上千次失败,克服重重技术难关,2012年初,他终于研发出了第一张智能康复运动床,并于当年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后经两年多时间的改进,目前产品已经成熟,并于今年初上市销售。
从外观上看,这张床与普通病患护理床相似,但其内部装有数百个机械和电子零部件。启动遥控器开关,设置好运动频率、幅度、时间,控制四肢与躯干的运动杆自动浮出床面,帮助患者实现“走路”、“快慢跑”、双臂伸展、躯干震动等运动。
河北医大一院中心实验室主任许顺江告诉笔者,对于脑溢血、中风等疾病引发的运动功能障碍、瘫痪患者及植物人患者而言,强度较大的被动运动是帮其康复的重要辅助手段。然而,传统的康复床属于按摩保健系列,主要起到放松肌肉作用,而帮病人做肌肉运动的工作,大都落在医护人员身上。“我们医院保健科的每名医护人员,平均每天都得手工帮十几位病人做康复训练,工作强度极大。若智能康复运动床能批量投入市场,既能为医生减负,又能让更多的病人每天做运动,尽快站起来。”许顺江说。
“看到病人用我的床进行康复训练,身体一天比一天强,我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啦!”王海鹏告诉笔者,今年2月,经过三个多月的免费试用后,省会偏瘫患者李女士成了该公司智能康复运动床的首位购买者。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李女士重新站了起来,目前已能正常上班。王海鹏告诉笔者,康复患者间的口碑传播和宣传的效果特别好,很快他就租售出50多张智能康复运动床,现已有40多例康复案例。“每张床市场售价8万元左右,300多万元的研发成本,竟然8个多月就收了回来,而且还略有盈利。”王海鹏激动地说。
获得多个投资机构青睐,致力打造专业生产线
10年前,一次偶然机会,王海鹏从医生朋友口中得知,若市场上能有智能康复运动床,包括瘫痪病人在内的运动障碍患者,重新站起来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然而,这项产品研发难度极大,在国内尚属空白。“我要让瘫痪病人站起来。”毕业于华北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的王海鹏,当即下定决心研发生产智能康复运动床。
一向敢想敢干的王海鹏,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辞去事业单位的工作,高薪聘请设计师、工程师,组建创业团队进行智能康复运动床研发。
设计方案、生产模具、组装调试、效果反馈、改进方案……10年间,王海鹏反复试验和摸索,最终研发出全国首个四轮驱动电机和立式涡轮涡杆,解决了四肢连动的技术难题。为寻找到最科学的设计方案,他先后请中国人民解放军3302工厂生产模具和零部件,10年间仅试验所用金属就达7吨。
成绩的背后是艰苦的付出。王海鹏的付出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花光了父母几十年做生意攒下的积蓄,自己体重也减了20多公斤。因长期长时间盯着电脑用CAD做图,他患上了三级干眼症,现已无法治愈,每隔两个小时就得滴一次眼药水。去年5月,产品迟迟卖不出去,王海鹏不得不四处筹借资金,几十名员工纷纷离职,仅剩下三名“铁杆儿”。祸不单行,白天跑市场,晚上搞设计的王海鹏因疲劳过度,晚上开车时撞上护栏,满口牙都被磕掉。
“每每想要放弃时,我都努力说服自己,坚持挺过去,凭着一股韧劲儿解决一个个问题。”王海鹏说,幸运的是,他等到了苦尽甘来的一天。今年3月,省内一位企业家因脑出血成为植物人,被北京一家大医院判了“死刑”,不料使用了王海鹏的智能康复运动床3个月后,竟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这件事让王海鹏和他的智能康复运动床一下子名气大增。
今年5月,王海鹏在省会5A创业俱乐部举行路演后,财达证券、荣和集团等多个投资机构和企业,纷纷向其伸出橄榄枝。清华大学X-LAB(三创空间)也向其颁发证书,表示愿向其提供创业孵化资金,王海鹏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非清华学子。前不久,他还应邀参加央视的“创业英雄汇”栏目,相关专家表示,保守估计他能得到千万元的天使投资资金。“项目得到认可后,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寻找最适合的资金和合作伙伴。目前,我的产品实行订单式销售,由3302工厂代为生产。下一步资金到位后,我要打造一条属于自己的专业生产线,降低智能康复运动床的生产成本,实现批量生产,降低市场价格,让更多患者受益。”王海鹏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原付川 本报实习生 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