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土专家”攻克高海拔带电作业难题(图)
//www.workercn.cn2015-12-07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15人齐心共建“创新阵地”

  提起“建彬工作室”,四川电力检修公司可谓无人不知,全班15人一个也不少, 组成 3个攻关小组,打破了技术能手“单兵作战”的被动局面,把工作室变成了群体创新的“阵地”。

  作为工作室带头人的饶建彬, 他推开技术“围墙”,把资源公开,把渠道畅通,让团队成员发挥潜能,一个个有助于安全生产的创新成果纷纷落地, 降低安全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带电班作业本来就是一个团体密切配合的项目,500千伏带电作业塔上通常分工为1名安全监护、两名辅助电工、1名等电位电工;±800千伏带电作业塔上为1名安全监护、3名辅助电工、两名等电位电工。带电作业团队协作借助工具从地电位进入等电位,个人从转角塔横担进入等电位, 不仅需要新工具、新方法, 更需要团队合作。”饶建彬说。

  11月20日,500千伏雅山二线现场,饶建彬在作业前仔细检查了工友们的各种安全防护装备后,发出了登塔作业的指令。

  “注意,准备进电位!” “3,2,1!”80米的高空上,职工赵渊如杂技演员般精准地摆荡到导线上。“啪”的一声放电声,一道闪亮电弧划过,赵渊安全进入了强电场,稳稳当当地站在了500千伏雅山二线的导线上。带电作业完工后,赵渊感慨地说, 这都得益于建彬工作室的工具创新成果。

  “从转角塔横担进入等电位,穿戴的屏蔽服手套与带电体接触瞬间,会产生蓝色的电弧,并伴随啪啪的响声。”饶建彬介绍说, 进入等电位是带电作业的难点,进入等电位电工准备吊篮、士字梯、软梯是关键。因此,建彬工作室梳理了“软梯法”、“摆渡法”、“地线法”等进入电场方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等电位人员进入电场过程中的组合间隙、安全距离进行计算、验证,将其应用于实践,满足了带电作业要求,提高了效率。仅2015年, 带电作业71次,减少非计划停电, 为电网多送电2.11亿千瓦时。

  在饶建彬带领下,他的工作室已成果累累。全工作室35人次获国家专利授权,3人次获四川省电力公司“能工巧匠”荣誉称号,“带电作业集中检修模式”被评为国网公司优秀实战案例。(黄忠明)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