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病房内,张玉梅带领年轻医生查看病人病情并进行现场教学。中工网记者 王维砚 摄
清晨6时,冬日的北京笼罩在一片夜色中。
张玉梅医生准点出现在小区门口,深色羽绒服,大大的黑色双肩包背在身后。上车后,和《工人日报》记者简单寒暄了几句,她就在后座上枕着背包躺下,抓紧时间休息。
司机白师傅调低了广播音量,车子向燕郊方向驶去。
从张玉梅居住的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到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距离50公里左右。一路通畅,用时40分钟。
汽车在医院住院部门口停下,记者跟着张玉梅向11层的医生办公室匆匆走去。放下背包,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包里装着换洗衣服,还有一些食物和日常用品。
记者见到张玉梅的这天是周三,此外的周一、周四、周五,也都是例行出诊日。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晚上,她只得住在燕达医院提供的宿舍里。
张玉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主任医师,在神经内科领域属于骨干人才。2014年起,北京与河北试点卫生医疗领域的合作。同年11月,天坛医院和燕达医院合作共建“天坛·燕达脑科中心”,张玉梅被派到这里工作。
从此,年近半百的她开始了“双城”奔波的生活。
这样生活“真的累”
7时20分左右,张玉梅去查看新入院患者的情况。回到办公室后,她继续分析病患的片子,并帮助年轻医生吕静静修改病例。
吕静静2014年从黑龙江老家来到燕达医院工作。张玉梅一有空闲,就会指导像吕静静这样的年轻医生修改病例。
来到燕达医院后,张玉梅被任命为神经内科的行政主任。她告诉记者,在这里除了坐诊,还要作为学科带头人“帮燕达带出一个团队来”。
张玉梅进驻燕达医院后,建立了“卒中中心”。起初,燕达医院的神经内科只有6名医生,现在增至13人,除了新进员工,很多都是从别的科室“吸引”过来的。
“我还是很有人格魅力的嘛。”出生在哈尔滨的张玉梅,有着东北人的幽默细胞。
8时,白班和夜班的交接会开始。10分钟后,是科室内部的培训会。每周三、周四的早上,张玉梅都会组织一个简短的讲座。因为近期有病人晕厥跌倒的情况出现,所以这一天的讲座主题关于“晕厥诊疗与治疗”。
半小时后,张玉梅到25号病房例行查房,这里住了一位病情较为严重的老太太。“闭眼睛,让我看看……伸舌头……”
9时,记者换上白大褂,跟着张玉梅到一楼的门诊出诊。此时已有23位患者在排队等待,他们以燕郊附近的居民为主,也有从北京赶来的。“天坛医院挂号排队的人太多,这边相对好些。”居住在北京亦庄的刘女士专程赶来挂张玉梅的专家号。
直到12时30分许,张玉梅才看完所有挂号的患者。午饭是回到办公室吃的,同事帮她从医院食堂订好。
记者好奇地问她,“张医生,怎么没见你吃早饭呢?”她回答:“我早上4点就起床了,先到楼下遛了几圈家里的拉布拉多犬,然后做早饭。”
“这也太辛苦了吧。”
“躺下就睡着了。我周一基本都要晚上11点才能回到宿舍,周二早上直接回天坛医院。”张玉梅感慨,这样的生活,“累,是真的累”。
但她很乐观。“我身体素质好,而且,随时随地可以睡觉——这是个本事呀!”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巾帼才智 | 2011-03-08 |
张玉梅:男人世界中的一点红 | 2011-03-08 |
玉梅花开别样红 | 2011-03-08 |
张玉梅:得失之间的多彩人生(图) | 2011-03-08 |
劳模重访之三:以矿为家 男人中的“一点红” | 2011-03-08 |
张玉梅:矿山担重任 巾帼竞风流 | 2011-03-08 |
夜访“沂蒙六姐妹”(图) | 2011-03-08 |
记双学士歼击机女飞行学员:智勇双全的蓝天... | 2011-03-08 |
女博士彭悦:守望相助“沂蒙六姐妹”十六年... | 2011-03-08 |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创作,要到人民... | 2011-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