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托起山区群众小康梦
//www.workercn.cn2016-02-08来源: 新华社
分享到:更多

  新华社石家庄2月8日电题: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托起山区群众小康梦

  新华社记者王昆

  太行山区,是我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如期共同进入全面小康,太行这座山躲不开、绕不过。30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的足迹踏遍太行山的沟沟坎坎,用辛勤耕耘和科学技术,点亮山区的致富路,托举起群众的小康梦。

  太行群众的“科技财神”

  李保国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为农民送上用得上、真管用的技术,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是洪水冲积形成的乱石滩丘陵,开发难度大。李保国用10年时间,探索出了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已带动邢台市荒岗丘陵区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30多年间,李保国主持完成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1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累计培训太行山、燕山贫困区农民数十万人(次),示范推广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达到1000多万亩。李保国也因此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奖章、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经过李保国改造的山地不仅聚集了土壤和径流,还能种植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木,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按照李保国创造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两聚”造林理论,太行山区140万亩荒山由秃变绿、由李保国所示范推广的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因他而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李保国告诉记者,“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山山岭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山区百姓的“杠头班长”

  30多年间,为了获取绿化荒山的第一手数据材料,李保国详细记录了每一道沟谷的坡度、土质特征和植被情况。走村串巷、上山下坡,他几乎把河北省邢台市每个山区县都跑遍了,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也都认识他。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李老师不仅是‘科技财神’,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把他当亲人。”

  杨双牛和李保国是好朋友。李保国喜欢杨双牛称他“杠头班长”,就如同杨双牛也喜欢李保国称他“杠头司令”。因为他们所说的“杠头”不是死抬杠,抬死杠,而是对正确选择的坚持!他说,在传授技术过程中,没有对农民死盯、盯死的杠头劲,技术就很难传播。

  “行政加科技等于生产力。”李保国最常提到这句话,这也是他的亲身领悟:在岗底村,没有“杠头司令”杨双牛为首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和配合,100元一个苹果只能是神话。

  “常年奔走在山里,和果农们熟了,特别有感情。”李保国说,乡亲们家里做了好吃的,都爱把我往家里拽。有时候,还真左右为难,一天得吃五六家的饭。不去,不好意思。每次都借着吃饭的功夫,再讲讲农技课,变成有针对性的农技辅导。

  家人的理解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李保国的家住在保定,孙子是他的心头肉。上个月,太长时间没回家的李保国风尘仆仆回到保定市家中,一把将孙子抱了起来,在小脸上亲了又亲。刚会说话的孙子有点蒙,问了句:“你是爷爷呗?”一句话差点把李保国的眼泪说下来。

  为了绿山富民,李保国付出了太多太多,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个家。当记者问他,会不会觉得对亲人有愧,他点点头,说要感谢老伴和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

  提起这些,李保国满脸歉意,“这些年我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我已经和他们说好了,等我退了休,我会把亏欠他们的全都补回来,因为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时至今日,李保国为百姓谋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不满足于一亩山地效益不低于一亩良田的现状,“下一步,山地效益将是良田的1.4倍以上”。为此,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自然阶梯优势,将平原区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

  荒山,一座座变绿;林果,一天天挂满枝头;笑颜,一天天绽放。没有人说得清,30多年来,李保国这位“太行赤子”为秃岭披绿、让荒岗生金,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但他用执著和坚毅所书写的“新愚公”的动人故事,巍巍太行一定会铭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