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华网沈阳3月11日电(司晓帅) 电动雕刻、砂纸摩擦骨骼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在沈阳市浑南区一间60多平米的工作室里,一群年轻人正将一件件鹿角原料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
除了器具碰撞发出的声响,你很难听到其他声音,因为在这里雕刻工艺品的是一群聋哑青年。在他们中间,一位30岁出头的男子来回踱步,不时地进行技术指导。
这位30多岁的男子名叫王刚,是这个工作室的主人。三年前,王刚接触到了来自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聋哑学生,从事美术教育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聋哑孩子听不到声音,雕刻起来会很专注。如果能够和我一起雕刻,不仅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还能丰富他们单调的生活。"
于是,王刚关掉了陪伴他15年的画室,带着十几个聋哑学生创办了鹿角雕刻工作室。
然而,万事开头难。"最难的是沟通。因为他们听不见,所以很多雕刻要点都要与他们要说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王刚说,除此之外,孩子们在美术方面几乎是零基础,这也是必须要翻过的"大山"。
为了让交流更顺畅,王刚特地学习了手语。创办工作室以来,从简单的绘画教学,到平面效果图设计,再到雕刻技法的传授,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这些孩子们身上。
让王刚感动的是,这些聋哑孩子的进步速度特别快,"他们制作的作品一点也不比健全的人做的差,圆雕、镂空雕、浮雕、镶嵌雕、微雕等各种技法都能熟练应用。很难相信,这些工艺品是出自只学习雕刻一年多的人。"
如果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打开另一扇窗。在去年举办的辽宁省第三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孩子们的鹿角雕作品还获得了一等奖。
"他们的世界单纯、心灵更安静,因而他们做事情也更专注,常常因为做雕刻忘记吃饭。"王刚说,"他们眼神中渴望着成功,渴望着认同,正是这样的信念使得他们比常人刻苦,比常人努力。"
不过,在收获成功与感动的同时,王刚还需面对工作室成本的压力。目前,跟着王刚学习雕刻的学生有26位,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学习阶段。此外,所有的器具都是用北美鹿角进行雕刻,大量原料的供给,也意味着需要耗费更多的成本。
"春节前差点把车卖了。"提到工作室的现状,王刚有些苦恼,但他并不沮丧,"这几年困难是经历很多,但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不管多难,我都要继续做下去。"
"希望有一天,我能带着他们的作品去一些艺术类大学展览,希望更多人来参观。也希望有一天,他们能成为工艺美术师。"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