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蔡建强:当上副院长后每个除夕在医院过
//www.workercn.cn2016-03-1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团队与家庭

  

  “团队建设是疾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前提。”蔡建强很少说自己,他总把“团队建设”挂在嘴边。

  

  “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蔡建强经常对团队成员这样说,而这些他熬制的“心灵鸡汤”,可都是真材实料,肺腑之言。治疗肿瘤要规范、微创、个体化。他认为,规范就是“多学科长时间高层次积累的经验”,这里没有多少创新可言,有的只是经验。这样可以保证治疗不会偏移,不会出错。

  

  “微创”如今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高频词。蔡建强说,很多人把微创理解偏了,微创并不是指腹腔镜手术,也不是指手术伤口小。他把微创上升为一种理念,要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包括吃药、打针,都含有微创的概念”,所谓微创,就是以最小损伤换取最佳治疗。

  

  另外,治疗要达到相对的个体精准,也就是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术前仔细评估患者情况,包括合并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肺炎、肾病等,需要充分考虑各种疾病与手术之间的相互影响。

  

  除了以上的三条治疗原则,蔡建强常和团队成员说起五字诀——稳、准、轻、快、狠。

  

  “稳”,就像将军对战场的全局掌控,要胸有成竹,医生对疾病要有驾驭能力,稳扎稳打,手术前要对病情一清二楚,才能处置不慌。

  

  “准”,就是精准,要有完善的评估体系,即手术做多大?采用哪种术式?手术中既不能破坏其他器官,亦不能增加任何副损伤。

  

  “轻”,就是“要用心中的刀左右手中的刀”,尽可能避免在手术中碰到肿瘤,即“善待”肿瘤组织。“拿手去摸和拿器械去摸不一样,肿瘤也需要‘安慰’,它的生物学活性决定肿瘤不能过多挤压。”轻,还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给病人查体要轻、手术室中的器械也要轻拿轻放。

  

  “快”,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将快速康复(fast track surgery)的理念应用到肿瘤外科。缩短检查、治疗和出院时间,使病人尽早地恢复生活,回到社会中。

  

  “狠”,永远要记住根治,不能姑息。保留器官功能和肿瘤切除均要兼顾,如果操作仅在一定范围内,没把肿瘤的活性区域拿掉,那么保护了器官功能,患者预后就会受到影响,决不能单纯为了保留器官功能而减少病人的寿命,换言之,要在保证肿瘤组织根治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保留器官功能。“宁多一道伤疤,不多一块墓碑。”蔡建强常说。

  

  在蔡建强看来,肿瘤治疗不是单打独斗,外科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要有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理念。每周四,医院病理科、影像科、内科、放疗科和外科医生都会有一次会诊,通过讨论,来为患者决定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韩玥医生说,蔡建强经常提醒大家,“外科大夫应该知道,手术只是在肿瘤治疗的一个阶段是主要方式,肿瘤的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

  

  在腹部外科医生们的眼里,蔡建强严厉,甚至不苟言笑。其实,他在生活中有情有义。每年,他都会请团队成员和家属一起吃饭。餐桌上,他会给每位家属敬酒,请大家理解医生平日的忙碌。“这时候,所有人就像一家人一样。”李智宇医生说。

  

  在羽毛球场上,蔡建强还是运动健将。虽然已经50岁有余,他与年轻小伙儿单打,可以两个小时不下场。对待打球,他也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因为他知道,外科医生需要有良好的体魄才能胜任复杂的手术和应对突发事件。成功抢救一个病人有时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一个月。

  

  在蔡建强那里,医生们可以学到书上没有的知识。有一次,一位患者得了肠梗阻,在别的医院已经要做手术了,手术前来他这里再瞧瞧。他拿起听诊器,放在患者肚子上,听了一会儿肠鸣音,就说:“不用做手术”。他让病人躺在床上,他给揉了几十分钟的肚子,肠梗阻完全缓解,病人免于开刀之苦。像这样,让蔡建强给揉好的患者还有好几个。年轻的医生们都很佩服,因为这种能力不仅书上没有教,现实当中也很少有人会。

  

  “每个人的发展也是团队的发展。”张业繁医生说,蔡建强经常鼓励大家发表论文,监督大家学习,给每个人发展提供机会。

  

  蔡建强把大量时间都花在给病人治病和建设团队上。他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太少了。

  

  “你也不嫌累。”“年轻人要培养。”这是蔡建强夫妻之间的对话。

  

  “一年到头,他在家的时间不到一半。自从当了副院长,他每个除夕都是在医院过的。”说起蔡建强,妻子包雅琳不免有些埋怨。

  

  去年,女儿从国外回来,妻子让蔡建强休假以便全家人一起出去旅游。但他却说自己从来没休过假,只能利用周末时间旅游。最终,拗不过女儿,蔡建强休息了三天,一家人出去玩儿了一趟。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包雅琳记得,2015年北京最冷的那个周末,医院的水管爆了,蔡建强连夜跑过去指挥抢修。“年轻时也这样,哪个病人出了问题,一个电话就给叫走了。”

  

  时光仿佛回溯到20多年前,住在筒子楼的蔡建强还在用公用电话。邻居们都知道很多电话都是找他的,只要是病人有事,他会毫不犹豫地赶往病房,夜深了就干脆住在病房里。

  

  平时,家里安排好周末踏青、休闲等,蔡建强常常变卦。尽管如此,女儿依然很崇拜他,“他已经很久没有时间施展厨艺了,和他在一起,很多事都是未知的。”

  

  当生命之河流向中年的宁静深沉,蔡建强“回归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因为这就是真正的医者人生。所以,与20年前的“时刻准备着”相比,“时刻在路上”更能符合此时蔡建强的心情——但“在路上”也意味着永不停歇、永无止境,也唯有如此,方能走得更远。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