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全国师德标兵马修真:传道授业育桃李 乐业奉献铸师魂
//www.workercn.cn2016-03-17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其中之一。在先贤哲人看来,教育事业不仅是泽被千秋的神圣事业,更是实现自身精神追求的乐园,通过知识的分享和传授,扶掖后学、培桃育李,感受科学文化在薪火中相传,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农工党党员马修真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乐在其中”的杏坛耕耘者。

  马修真长期坚守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第一线,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和自身的勤奋与聪慧,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实有力的脚步,谱写了一曲潜心教书、精心育人,以德治院、一心为公的华美篇章。2013年马修真荣获黑龙江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2015年荣获得全国师德标兵称号。

  融爱于行、润物无声

  在大爱中谱写师德

  师德之魂是师爱,没有爱的教育就成了无根之萍、无源之水。马修真常以这句话提醒自己,在他30年的教学生涯中,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贯穿着工作的始终。“学生无小事”,这是马修真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作为学院的负责人,他对于学生工作的关心无微不至,上至人才培养目标,下至评奖评优,奖助帮带,甚至生活琐事,他都深入了解、详细掌握。在就业竞争逐渐激烈的环境下,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他积极协调用人单位,多次走访调研,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和联合培养协议,费尽心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前途多谋取一份保障、多争取一条出路。针对硕士生的培养,他倡导设立 “天使”基金,每年资助5名博士研究生和5名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水平研究。为了解决学生工作经费紧张的问题,他还自掏腰包向学校的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0万元,成立学院专项基金,为学生的奖优、扶贫、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助力学生成长成材。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马修真对于学生的师爱还体现在“严”的一方面,他对教学的那股子“较真”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对待学生学术问题的要求近乎苛刻:学生撰写的文章他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论文修改达不到他的标准,绝对不允许发表和答辩。生活中的他则“判若两人”,既像朋友又像父亲一样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他经常深入学生中“拉家常”,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所需,给予他们学业和生活上的帮助与指导。当马修真得知自己的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困境时,他及时伸出援手,以师之大爱资助这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作为基层单位的负责人,马修真对教育的爱也延伸到身边的同事,尤其是年轻教师身上。对待年轻教师他从不藏私心、在科研和教学经验上悉心指导、倾囊相授,面对利益时,他更是处处为他人着想,多名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时,他总是把课时费让给别的老师,面对年轻老师他更是义务奉献,从不取报酬。作为学科负责人,他每年应获得一定额度的酬劳,但他一直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我没有理由取得额外的收入”,他把自己应得的酬劳让给了同事。2012年11月,学院引进了一位年轻教师,当这位年轻教师办理入职手续的时候,发现学校周转房的申请已排满,短时间难以入住。11月份的哈尔滨十分寒冷,正当这位年轻教师不知所措的时候,马修真伸出了援手,他主动把自己家的一个房间让给了这位年轻教师,让其在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温暖的家,直到第二年春天,这个年轻教师申请到周转房之后才从马修真家里搬出来。

  工作上无私帮助,生活上真诚关怀,马修真就是这样以一份长者的关爱感染着身边的同事。身处在温暖如家的环境中,学院的年轻老师也干劲十足,很多年轻老师在马修真鼓励和帮助下出国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后回校工作,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学院科研的骨干力量,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