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毛琪钦(右)在与工友讨论焊接问题。王泽来/摄
□因为电焊工工作又苦又累又危险,还容易吸入粉尘、灼伤眼睛和人体,近年来,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外地人”都不愿意报考该专业,“只能到很偏僻的山区、贫困县才能招到人”
□大多数电焊工,都会在一些“小缺陷”上栽跟头,并在这些小缺陷问题上停滞不前,技术发展遇到瓶颈
□为了增强体能,毛琪钦保持着每天跑步锻炼的习惯和做俯卧撑的习惯——100个俯卧撑,配合十几个单手俯卧撑
38岁、高中文凭、电焊工、外地人……这一长串的“标签”往毛琪钦身上一贴,再英俊的外表都会变得黯然失色,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来沪务工干苦力年轻人的未来。但事实上,毛琪钦早在2010年就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上海,而且全家落户。
3月9日,以他名字命名的“毛琪钦焊接创新工作室”成为上海市总工会首批50个“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之一。据上海宝冶集团工会主管毛一新介绍,毛琪钦工作室,是该企业全部11个职工创新工作室中唯一一个高技能工作室,“其他创新工作室成员至少本科以上学历水平,毛琪钦工作室都是优秀技工,不一定有本科学历,但焊接技术一流”。
首席技师落户上海
电焊工这个岗位,长期以来不受待见。焊接产生的辐光对眼睛伤害极大,焊接时所需穿着的防护服不透气十分耗费体力,焊接作业时火焰极易灼伤人体……
上海一家开设焊接专业的职业学校校长曾告诉记者,尽管电焊工已经被列为上海紧缺的高技能人才行列,但是这所学校的焊接专业依旧招生困难,“紧缺人才培养费用国家补贴,毕业后包分配。但近些年,还是没有上海本地生源报名”。
这名校长说,因为电焊工又苦又累又危险,还容易吸入粉尘、灼伤眼睛和人体,近年来,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外地人”都不愿意报考该专业,“只能到很偏僻的山区、贫困县才能招到人”。
与现在大多数“有知识”“懂行情”的90后年轻人不同,毛琪钦告诉记者,自己这样选择,纯粹就是“喜欢当电焊工”。
“看到厂里的老工人可以把一个结构件焊接得很漂亮,觉得好神奇。”毛琪钦高中刚毕业,就从浙江农村来到上海的结构厂打工,“只是做个杂工,连学电焊的机会都没有”。
后来,上海宝冶招工,毛琪钦应聘时,兴奋地向人力资源主管要求当“电焊工”。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18岁时就傻呵呵进入“电焊”行当的小年轻,后来会成为上海市紧缺人才中的“香饽饽”,成为上海宝冶集团不多的一批能够“落户”上海的外地人。
2010年,多次尝试申请“居转户”(指居住证积分转户籍——记者注)失败的毛琪钦,迎来了“电焊工的春天”。这一年,像他这样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得过全国性技能比赛大奖的特殊门类技工,得到了上海户籍的青睐。“紧缺高技能人才”首次被纳入上海市人才引进的考虑范畴。
“人才引进”不同于“居转户”,引进一个人才,就能把被引进人的妻儿全都纳入进来。以往,只有那些在高端科研领域有所建树的博士、硕士才有被引进的可能,而随着上海对高技能人才梯队的重视,“精英电焊工”毛琪钦也获得了留沪的良机。
形势的变化,让毛琪钦备感振奋。2014年,他被聘为上海宝冶集团的“首席技师”,而且每个月还会拿到技师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