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从纽约来的驻村书记吴鋆:外交官当起村干部
//www.workercn.cn2016-05-2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你看,只要这条路修好,整个村子就盘活了。”吴鋆站在广街村村委会门口,指着村子的一片后山说。在他眼里,“活”起来是村子脱贫奔小康的重要一步。

  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广街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村里下辖的3个村民小组共2867人,其中662人为贫困人口,离开村子外出打工是每家每户提高收入的唯一办法。

  2015年4月底,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吴鋆被选派到集边境、山区、多民族、贫困于一身的金平县,一头扎进广街村,当起了村第一书记。

  到广街村之前,30岁的吴鋆工作地点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从国际大都市到边境小山村,吴鋆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角色变化。乡亲们对这位外交部派来的村干部,更是充满好奇:“这个小伙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想为这个村子做点实事。”走进广街村的第一天,吴鋆心里就有了这个念头。

  吴鋆在城市里长大,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他和很多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年轻人一样,因为缺少基层经验,被称为“三门干部”。

  从“三门干部”到驻村“吴书记”,吴鋆发现,此前他对城市以外的地方民情了解太少,他甚至从未去过西部偏远农村,也听不懂这里的方言。

  改变从衣着开始。过去在总领馆,吴鋆每天都穿西装打领带,参加各种外事活动;如今,黑色塑胶雨靴、黑裤子、蓝色长袖衬衣,身上背着一个小挎包,成为他最常见的装扮,带来的西装压在箱底发了霉。

  原本,在吴鋆的想象中,农村就是成片的土地,种着各种经济作物,农业生产依靠农机设备,宽敞的水泥路通向村里的每户人家。而在这里,崎岖的山间土路是人们出行的主要通道。

  吴鋆形容,每次下村,吉普车就像“喝醉酒似地”左摇右摆,车轮不时滑向一侧,车里的人即便紧紧拉着车顶的把手,身体还是被重重甩向车门。

  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带的金平县气候潮湿,当地群众的饮食几乎顿顿有辣椒,这让不爱吃辣的让吴鋆吃尽了苦头,几乎天天拉肚子。不仅如此,听不懂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方言是这位外交官遇到的又一大难题。“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有点‘外国人’的感觉。”吴鋆自嘲道。村党支部成员中唯一具有大专学历的村支书陈有华成了他的翻译。

  在陈有华眼中,吴鋆虽然年轻,但是干事有魄力,非常能吃苦。陈有华已记不清带着吴鋆走了多少户人家,每次走访村里的贫困户,他都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大量的走访后,吴鋆发现,路是广街村人最常说起的话题,“要致富先修路”。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村里的路修好。吴鋆把每周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并且几乎都与这条路有关,他还去金平、蒙自、昆明到处跑项目、申请资金,整日马不停蹄地奔波。

  在吴鋆的计划里,这条长7.6公里像条带子似的路,宽度需要够两辆车交错而过,“路况差一些不要紧,一定要够宽,等有钱了硬化起来方便”。

  吴鋆站在一个山头上,指着远处说:“以后可以在那里修健康步道,让游客可以爬爬山,晚上还能在山顶露营。”修路计划得到了州里和省里50万元的经费支持。这让吴鋆感觉迈出了第一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