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以学者身份参与社会生活
采访中,彭定安的所思所想全是当下的社会文化热点难点问题。
他想撰文把中国现代文学纳入世界文学格局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肯定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和意义。针对当下学界对发现引力波的大讨论,他提出,引力波的发现及研究不仅仅是物理学领域的课题,也是哲学的重大课题,应从哲学的高度去认识。针对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其依赖程度日深,他担心“技术专政”和“人性的改变”。“人机对话”超过“人际对话”会改变人类的情感世界与伦理关系。他认为,人类文化方向也要发生变化,人类可能会进入第二个“轴心时代”,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可能会产生“第二次文艺复兴”,即在高科技的基础上,适度的理性回归,适度回归第一个“轴心时代”的某些基本思想原创,并汲取东方思想的核心元素。
记者眼前的这位耄耋老人,具有年轻人的蓬勃朝气。离开工作岗位后,彭定安也是退而未休,时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关心党的大政方针。几十年来,他一刻也没有离开学术研究,时刻都在进行理论思考。上午写作下午读书看报,成为几十年的生活规律。
彭定安坚定地认为,学者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就是把自己的知识和意见输入到社会的决策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过去多年,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手材料,他曾组织领导有关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专题调研报告和咨询意见。他曾多次参加省及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盘锦等市的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他曾分别向中共辽宁省委、河南省委、江西省委提出《关于辽宁第二次创业精神动员的建议》《关于保留开封古城区的建议》《关于建立南昌“青山湖科技园区”的建议》等一系列决策建议,均被采纳,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早在2002年,彭定安就连续在《辽宁日报》发表长篇论文,强调文学的社会性、现实性和文化质地。仅2008年,他就两次在《辽宁日报》发文,重提文学的人民性,批评文学界的不良现象。就文化的发展趋势,2013年,他在《光明日报》撰文分析当代人类文化发展与十大趋势。最近,彭定安在《芒种》杂志上发表《文艺“五性”与当代文学》长篇论文,详细论述了文学与生俱来的人民性、社会性、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彭定安的学术研究始终追求的是精神文化的价值,思考关注和为之忧虑、痛苦的,也是精神文化的命运。几十年来,他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时代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语境下进行思考,他的学术研究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情态。因此,他始终对一切新知识持有积极的接受的态度,总能热情地接受新鲜的东西,善于从各种新思潮、新思想、新学派那里获得有益的东西。特别是对于改变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新的知识领域,都能很快地跟进,并能从中体会到它的文化意义。
彭定安
1929年1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大文法学院名誉院长;省社科联合会、省文联和省作协顾问;中国作协会员、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1991年首批获国务院颁发的表彰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首批辽宁省委、省政府命名的优秀专家。曾先后担任辽宁社科院副院长,兼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及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科普创作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鲁迅评传》《鲁迅杂文学概论》《鲁迅学导论》《创作心理学》《文化选择学》《离离原上草》等。
□本报记者/高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