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作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的事迹感人至深,在科技界尤其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我省农业科研领域的排头兵,省农林科学院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学习李保国扎根大地的精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三农”?怎样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山区综合开发、乡村旅游“五位一体”全面推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慧军。
“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是李保国常说的一句话,老百姓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老百姓的需求就是他前进的动力和科研的灵感。王慧军认为,省农林科学院今后选择科研课题,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需求作为技术推广的动力,把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科研选题的方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今年,省农林科学院正在围绕解决我省畜禽废弃物的转化利用问题、围绕地下水超采治理发挥生物节水潜力等问题,根据国家、省有关部门项目申报指南,积极组织推荐项目,将科研、推广的方向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力争创出科技创新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成功模式。
王慧军表示,要做一名扎根于大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善于从生产实际中寻找研究课题,还要善于及时将新技术、新知识推广到农业生产中,被广大农民掌握。这就需要强化科技服务。为此,省农林科学院制定了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启动实施了示范基地建设。精选100项农业生产上适用的技术,组成有100名专家的专家服务团,制定服务新型经营主体计划。在小麦春管、玉米夏管、果树冬剪、设施蔬菜等生产领域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
与此同时,对接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精准扶贫、山区开发的技术需求,省农林科学院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开展了“科技成果送农家”活动,并且还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加强产中跟踪技术服务,提升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建成一批诸如大名花生、饶阳蔬菜、晋州梨、宁晋粮食节水高产等高标准的百亩试验田、千亩示范方、万亩辐射区,形成高水平的农业成果转化与展示基地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的典型样板。通过基地建设,让更多李保国式的科学家在省农林科学院成长起来。
王慧军表示,2016年,围绕“五位一体”要求,省农林科学院将建成具有重要县域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规模化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28个,基本实现我省主要农业产业类型和生态类型全覆盖。培育农村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2000名左右,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不少于300场次。助力科教扶贫重点县开展技术服务,协助培育致富产业,为整县域提前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王慧军介绍,省农科院是我省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为我省“三农”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的重要职责。在学习李保国的活动中,要把科技工作紧紧地与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任务相衔接。对标国际先进,在生物技术、生物防治、杂粮研究、农田高效用水等学科领域,力争取得国际先进水平成果10项以上。对标国内一流,在高端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资源环境、滨海农业、粮棉油瓜果菜育种等领域,力争取得国内领先水平成果16项以上。力争全院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种植业领域岗位专家、试验站数量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前进两位,名列前茅。大力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工程,京津冀种植业高效用水示范工程,与京津共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倒围墙、打通学术孤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记者 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