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冷春生:山沟里的“大工匠”
//www.workercn.cn2016-07-15来源: 中工网——《劳动新闻》
分享到:更多

  “不好意思啊,这个涉及‘保密’。”在以往采访中,“保密”这个词常常会堵住记者的嘴。7月11日,记者在采访冷春生时,听到了不同的回答:“真正的“保密”,就是不断创新。”

  在采访中,冷春生始终没有离开“创新”这个词。据统计,这些年,冷春生在通化县大山沟里的东宝集团对胰岛素工程进行了大的创新改进共12项。优越全新的工艺技术领先美国,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工业化生产的国家。

  最初开始研究胰岛素的年代是1999年,冷春生发现了一种能把胰岛素和其他杂质有效分离的新的分析方法。其灵敏度远远高于欧美药典的检测方法,填补了一项空白。“当时,他年仅25岁、不容易!”东宝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一奎说。

  在胰岛素的生产发酵过程中,染菌率较高,产出率低。冷春生决定解决这个问题,但发酵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于是,冷春生决定全程跟踪,寻找问题的根源。

  从发酵开始到结束,整个周期需要50个小时,冷春生常常整个周期都在现场观察,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

  “那段时间,我满脑子装的全是发酵步骤。”那年清明节,冷春生脑海里突然迸出灵感,他立即拿起电话通知相关人员,马上召开工艺改进会议。

  在会上,他提出:发酵过程中有几个步骤是多余的,不仅造成生产时间和人员的浪费,还减少了过滤器的使用寿命,必须去除。“改变传统工艺能行吗?”虽然大家心里打鼓,但还是按照冷春生的要求改进了。果然,新的发酵工艺不仅大大降低了染菌率,还把原来两天的发酵周期缩短为一天半,产能提高了25%。

  2005年,31岁的冷春生挑起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原料药、制剂的研发,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研究出基因重组工程蛋白酶,不仅降低了几百万元的生产成本,还使东宝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绝对无动物源,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实现3000公斤产能的工业化、产业化的重任。这一研究,使俄罗斯、德国、波兰、墨西哥等国的胰岛素采购商感到非常惊讶和敬佩。他们竖起大拇指说:“冷春生,了不起!通化东宝,了不起!”

  在胰岛素二期工程中,原来使用的5000升的发酵罐,一下被放大到30000升。菌种能否适应扩大了的发酵规模,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题。

  有一年春节,在瑞士出差的冷春生突然接到电话:菌种不适应现在的环境,正大面积死去。他即刻归国,整天左思右想,后来在鱼塘中受到启示,加大了筛选强度和条件,利用一周的时间,培育出最稳定、最高效的生产型菌株。这一研究成果为通化东宝胰岛素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6月30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装置一次性试验成功。这个装置比国外的先进装置少了17道工序。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可以工业化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国内著名的生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刘兴垣院士感叹:“没想到中国最大的生物工程生产基地诞生在通化,诞生在这个小山沟里。”

  在年产3000公斤胰岛素原料药工程的建设中,冷春生不为现有工艺所束缚采用新的工艺方法,30多个小时就完成了全部生产过程,而且流体完全在封闭管道里,缩短了生产时间,节省了劳动强度,实施了卫生操作,提高了药品质量。仅这一项,就为企业节约资金4000多万元。

  冷春生不仅是基因产品的研发转化者,而且带出了一个智慧的群体,释放着整体的能量。

  前几年,美国礼来公司找到通化东宝董事长李一奎,要买断东宝的胰岛素。理由是:他们有一支强大的博士团队做技术支撑,通化东宝根本不具备这种技术实力。李一奎果断地拒绝。对此,冷春生心里憋着一股劲,他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技术创新团队,用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仅有能力自主研发胰岛素,更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持胰岛素的工业化、产业化生产。

  只要是“大工匠”冷春生瞄准的目标,就会义无反顾走到底。在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冷春生为自己的青春岁月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他主持的《年产3000公斤重组人胰岛素原料药项目》,获“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评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10年,荣膺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被评选确定为吉林省高级专家。(于宝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