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维吾尔族村落里的“小红人”:只有荒凉沙漠 没有荒凉人生
//www.workercn.cn2016-08-05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咱们村”

  “来之前,想到了这里的条件会比较差,但没有想到会是这么的苦。”说起第一次来到上库木力村时的情景,工作组成员赵渊仍有些惊讶。

  上库木力村所属的柯坪县距离乌鲁木齐1100多公里,这几乎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全村人均耕地仅有0.4亩,只比半个篮球场多一点。恶劣的自然因素和闭塞的交通环境是导致这里落后的主要原因。

  “语言不通造成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工作组副组长罗荣来自湖北,从来没有接触过维语。为了拉近和村民的距离,他和其他组员每天至少要学习一句维语。从“你好”到“你家有几亩地”,一句简单的维语问候有时候一下子就能打开村民的话匣子。

  除了走访民情,教会当地村干部日常办公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小到文件审阅,大到报告撰写,这些都要工作组成员手把手地教。

  “教的方式也要注意,你不能对别人说‘你听懂了吗’,而要说‘我讲清楚了吗’。”工作组成员艾克拜尔一边洗浸泡在洗脸池的衣服,一边转过头笑着对笔者说,“‘你听懂了吗’有点在怀疑别人智商啊,怕人家误会。”

  艾克拜尔出生在阿克苏地区,1990年以阿克苏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在新疆大学上了两年汉语后,1992年进入北大地质系。本科毕业,他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主动请缨回家乡工作。这一次来喀拉库提村,他也是主动要求参加。懂维语、性格爽朗的他让工作组和村民的交流轻松不少,大家因而都喜欢叫他“艾总”。

  驻村工作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见面当天,正是艾克拜尔妻子的生日,早上他打电话给乌鲁木齐的一家花店定了一束一米七高的花。采访时,妻子打来电话,开心地说这花比她人还高,听到这话,艾克拜尔高兴地在房间里来回走动。

  “有时想他们了,就唱一唱歌。”说起家庭,赵渊心里满是愧疚。没有多少娱乐生活的他们,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家人打电话或者视频。家人对这一群汉子来说是最甜蜜的“软肋”。

  不知不觉中,工作组的同志们都习惯把上库木力村叫做“咱们村”。“我朋友说我聊天都叫‘咱们村,咱们村’,搞得他们以为我把户口迁到这了。”赵渊也说不清什么时候就这么叫顺口了,所有队员都很清楚,他们真正在这个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感情,和当地渴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乡亲们已经难舍难离。

  事实上,西北油田和“咱们村”已经有了20年的交情,1996年就成为柯坪县对口援建单位。20年来,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130户抗震安居房,对270户农牧民贫困户庭院进行改造,援建包括双语幼儿园、惠民集贸市场和大枣科普示范园在内的多个工程。

  “好人!好人!”说起工作组的组员们,木匠买买提连连说,“千里迢迢过来的这些小红人,真的变成了咱村里的人。”

  (北 京 大 学 肖 杰 西南交通大学 王爱琳 山东科技大学 胡育文)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