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记者来到瓦里关大气本底站这天,青海普降大雪,车子摇摇晃晃爬行到半山腰时因积雪太厚轮胎打滑,记者一行人顺着陡峭的盘山路徒步走到山顶。
这座不起眼的孤山地处青海南部,因建设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而闻名。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是由我国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及环境基金(GEF)合作开展的对全球尺度大气本底污染浓度监测的国际合作项目。
瓦里关本底台是建在亚洲大陆腹地的全球第一个大陆型基准观象台,对未来大气成分的变化起着早期预警和监视作用,所获取的资料和各项科研成果对全球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大气采集的特殊性,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建在海拔3816米的孤山上,方圆十里杳无人烟。2003年王剑琼从成都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气象局本底台从事野外气象观测工作。这一待,就是14年。
“屋外大雪纷飞,每天抬头看到的除了天就是连绵不绝的大山。一出房门,呼啸的风如刀割似的,刮得脸生疼。因高寒缺氧常年失眠,只有将所有心思都用在工作上,才会将恶劣的环境和孤独抛在脑后。”王剑琼说。
一栋两层的建筑物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跟随王剑琼来到二楼平台,大到空气装盛管体,小到测黑炭的指甲片大小的滤膜,他样样操作都得心应手。在仪器室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工作台,登记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大气数据分析记录。
坚守孤山14年,王剑琼始终坚持在一线执行特种观测任务,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一次错误。他先后承担了气相色谱5890、臭氧总量、降水化学/酸雨、双通道气相色谱6890N/7890A、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等多个业务项目的负责人。在保证各项日常观测任务的同时,他多次及时处理仪器故障,保证了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2004年至2011年,王剑琼担任BREWER臭氧总量负责人,完成了对以往所有原始数据和报表的整理工作,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他先后两次携带该仪器赴北京完成全球性标定工作,解决了系统时间与程序时间不吻合的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王剑琼告诉记者,“大家都说坚守在高原就是一种奉献,我觉得只有干出成绩才是真正的奉献。温室气体监测是本底观测中的重点项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G20峰会、国家温室气体年度公报等重要活动中用到的温室气体基础数据就出自瓦里关本底站”。他通过自身努力及请教相关专家,建立了我国本底站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观测方法及流程,并对温室气体数据作了筛分和质控,获得较为完备的数据序列,并研究了瓦里关温室气体的变化趋势。
作为一名野外科技工作者,王剑琼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在王剑琼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本底站于2009年获得科技部野外科技工作突出业绩奖,2015年5月获得周光召基金会“气象科学奖”,这是全国气象部门首次获得该基金会的殊荣。王剑琼本人于2009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获得省局先进个人荣誉,2015年8月获得青海省气象部门“优秀中青年人才”称号。
王剑琼带领的是一个在青藏高原海拔近4000米山巅上坚守了20多年的基层科技工作团队,身处大山深处,常年与寂寞为伴。他们用严谨的科学精神监测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和变化,为中国的环境外交作出了贡献。(本报记者 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