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百年如一:老字号“匠心”之美
//www.workercn.cn2017-05-01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货真料好不降格 精雕细刻造精品

  企业经营的天然法则是降低成本,但不少老字号为保持品质,从不在材料和工艺上“节省”。

  “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景区人头攒动。就在前一天,这里的孔府三堂刚刚完成为期100余天的大修,在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瓦工队长张树金41年的职业生涯中,这种规模的大型修缮工程还是第一次经历。

  “从倒陇到揭瓦,从拨正大架、松隼到铁件加固,再到挑脊、挂瓦,整个孔府三堂的修缮工序有30多道。”张树金指着一只屋脊上的龙兽件说,其中一只龙爪就是他在青砖上雕刻而成后黏合上去的,而外人一点也看不出来。“雕刻时,要完全对照旧件仿制,龙爪更要有力地用刀,才能表现出威猛的气势。”

  “在挂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制作四分白灰、六分黄土而成的叉灰泥。”张树金告诉记者,这次使用的白灰是从100公里外专门运过来的。

  肉燕是福州的传统小吃,因圆头散尾、形同飞燕而得名。创始于清光绪二年的“同利肉燕老铺”是经商务部认定的第二批中华老字号之一,今年63岁的陈君凡是这家百年老铺的第四代传承人。陈君凡说,由于坚持纯手工制作,因此生产规模有限,每天产量在一两千斤左右,“我宁愿利润薄一些,也不用机器代替,因为机器会破坏肉的纤维。”

  “我们不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只求将这项手工艺传承下去。”他的女儿陈燕君说。

  创意激活老品牌 与时俱进永领航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以永久牌为代表的自行车,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时代变了,审美眼光也变了。上海永久自行车技术研发部经理吴春告诉记者:“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提倡工匠精神并不是要回到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而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运用各种技术和模式创新。”

  早在2010年,“永久”就推出了年轻复古范儿的“永久C”系列,按照时装设计的色谱重新调漆,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在火遍全国的共享单车热潮中,永久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今年初,“永久”自己的共享单车项目——共佰单车上线。在这款单车上,“永久”花了些“小心思”:车上配有太阳能电池板,可在骑行时给手机充电;采用封闭的皮带传动,既避免了轴式传动的费力,又不像链条传动那样爱掉链子。

  “互联网企业反应速度快,但在制造能力和质量管控上还有短板,而这正是传统自行车企业的强项。”吴春说。

  4月的京城,春风徐来。在东三环外的北京工美集团技术中心,56岁的资深点蓝师傅李霞坐在工作室桌前,聚精会神地为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大盘上色。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照进屋里,玻璃柜中一件件景泰蓝作品雍容华贵,透着摄人心魄的美。

  “颜色深浅、明暗过渡,差别就在毫厘之间,全靠眼睛和手上功夫拿捏分寸。”李霞一边调釉料一边说,从18岁就开始做这个,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

  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印伟说,国家对传统工艺传承保护的支持,让行业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很多“80后”设计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工艺水准。如景泰蓝表面的沙眼,一直被业内认为是允许存在的,但2015年在制作“和平欢歌”景泰蓝赏瓶时,年轻设计师与老师傅一起反复试验,成功地将作品提升到几乎看不出沙眼的水平,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作。(记者黄筱、宓盈婷、王阳、何欣荣、李萌、付光宇)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