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90后”为老人义务修脚“从不戴口罩”(图)
//www.workercn.cn2017-06-26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更多

  “削筷子”、“削土豆”

  27岁的孟阳参与志愿服务,算起来已有十几个年头。

  他的父亲孟建设也是修脚师,被称为“北京最美慈善义工”。上小学时,孟阳寒暑假来京,跟着父亲在街上摆摊为人修脚。

  沿街摆摊辛苦,但在他记忆里,父亲的修脚技艺更像是“神奇”的魔法:一个人一瘸一拐地来,父亲修完脚后,就能正常走路了。

  2000年,孟建设在地坛开办了修脚店。孟阳就在店里端水、扫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渐渐地他了解到,父亲开店经营的同时,会花很大精力做志愿服务,他也跟着参加活动。

  真正学习修脚技术,是在大学毕业后。

  孟阳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2012年毕业后,在一家外地企业找到工作。当时,父亲的修脚店已做出规模,期望他“子承父业”。

  用孟阳的话形容,自己“心比天高”,一心想在外地闯荡做出一番事业。但父母一轮接一轮的谈心,他最终决定“为父母分忧”。

  从小就对修脚技术“耳濡目染”的他,入行仅几个月,就能处理一般的修脚服务。

  他记得,自己花数月时间,经历了两项“魔鬼训练”:削筷子、削土豆。

  拿着修脚刀在质地坚硬的竹筷子上,一遍遍削下薄薄的一层,这锻炼的是在质地坚硬的表皮上,能准确削下死皮,不至于伤到肉;而土豆的质地柔软,是为了在遇到柔软表皮时,仍能准确到位。

  如今,孟阳为老人修脚已游刃有余,并考取修脚师专业资格证书,成为团队骨干,负责对接志愿服务。

  “没有爱心就没有技术”

  老人们脚很不舒服地来了,走的时候露出笑容。孟阳觉得,技术有用武之地,能帮助他人,挺好的。

  他印象深刻的是,有次,一位90多岁瘫痪老人的子女打来电话,希望上门服务。因无法移动身体,老人已多年没有洗脚,脚趾甲增厚变形,异味严重。

  老人根本无法将脚伸出床沿洗脚,孟阳只得用浸湿的热毛巾一遍遍捂在对方脚上,把表皮和趾甲泡软。

  修脚需要坐在板凳上慢慢修剪,但老人的床不高不矮,孟阳既不能坐在床上,又不能站着,只能弓着腰一点点修剪。

  先用宽刀从小拇指开始,将老人的趾甲一一打薄,再用戳刀立着走刀,把长到肉里的趾甲削掉。

  由于没办法把对方的腿担在自己腿上,感受不到老人对修脚力度的反馈,他只能时刻注意对方腿部肌肉的反应,生怕弄疼了老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折腾,孟阳终于修好,但自己也累得直不起腰来。“老人和子女都对我千恩万谢,脸上皱纹都笑开了,感觉是多年疑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他也真正理解了志愿服务的意义:你的一点技术,帮人家解决了多年难题,对方发自内心感谢你。

  志愿服务中,孟阳也常遇到各种突发情况。

  “有些有精神疾病的老人,不理解为何要给他们修脚,甚至会发怒、伸手打。”他说,修脚师手里往往拿着刀,担心造成危险,一般会暂时停止。

  最经常遇到的情况是,老年人因年龄关系湿气下沉,所以脚气往往特别重,造成脚部气味很大。

  “没有爱心就没有技术。”孟阳记得父亲的话,他明白,给老年人修脚,既要技术过硬,更要有爱心。

  遇到老年人脚部气味特别重的情况,就需要用毅力来克服。孟阳说,戴个口罩或许能防止气味,但这样会影响跟老年人的交流,所以在志愿服务中,他从来不戴口罩。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