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徐坚:凡事贵在“用心”(图)
//www.workercn.cn2017-09-07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经营艺术“老字号”重在“用心”

  记者:现在在北京和其他城市有许多暑期艺术节和夏令营,“打开艺术之门”能坚持十多年并成为艺术节中的佼佼者,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和其他的艺术节比,最独特的品质是什么?

  徐坚:我们想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好的艺术,所以无论对演出的质量还是夏令营的师资都很挑剔。我一直说“打开艺术之门”是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节,我们的演出票价真的太便宜了,很多都是几十块钱,如果想挣钱,肯定不是像我们一样的做法。不只是艺术家,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也投入了他们全部的爱和热情。我们有一些实习生,还有的工作人员是职高毕业的孩子,年龄很小,有夏令营的时候,他们早上8点上班,一直工作到很晚,如果没有热情,完全不可能坚持下来。我们在做一件积极有益的事情,在给很多人帮助,要让当事人自己觉得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这一点特别重要。

  记者:在艺术节和音乐堂的每一场演出现场几乎都能看到您的身影,您为什么坚持一定要到现场去?

  徐坚:我现在比原来忙了,但只要有时间,不管是演出还是夏令营,我都会过去看一看。只要能在那儿坐住了,就能了解到这次艺术家们有哪些新的想法。这次艺术节有一场常石磊的音乐会,是偏流行的,他的观众很多是年轻人,而且他是一个创作型歌手,他的一些明星朋友都在当天的现场,他说不定就会把谁“提溜”上来。我当时看了就想,以后在宣传的时候,可以让大家猜一猜你在现场会碰到谁,或者是你希望让谁出现,要想办法让观众对演出感兴趣。很多时候,对一件事是不是敏感实际上在于你有没有责任心。

  很多艺术家都跟我们说,来音乐堂就像是回家了。这种“回家”的感觉,就看你用心不用心。我们每年都会做老艺术家的专场演出,他们年纪大了,我们就会提前准备柚子,剥好了放在那儿。这不是钱的问题,两个柚子能有多少钱?关键是你想到没想到。音乐堂再高大上,其实也是服务行业,我们需要投入很多,但却不能立竿见影。我们之所以在坚持,就是因为看到了效果。一个音乐堂的会员跟我们说,“我得有多爱你们,才能克服重重‘障碍’进来,又得安检,又不能开车”。观众们克服种种困难来看演出,为什么呀?不要把这些看成理所应当。

  音乐堂路在何方?

  记者:从1999年开始,您已经在中山音乐堂工作了18年。回想过去,您觉得这些年来音乐堂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徐坚:音乐堂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一定是同步的,也是互相影响的。我们演出的收入和上座率都比原来要高了,就像自己的孩子天天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拿到数据,就能看到这些实在的变化。

  记者:现在北京的音乐厅和剧场建设和发展都非常快,比如一街之隔的国家大剧院,那中山公园音乐堂作为一个老牌音乐厅,有没有受到影响,将来发展的方向和特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徐坚:国家大剧院建成已经10年了,10年前就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北京的文化繁荣并不是仅仅靠大剧院,当然从演出条件等各方面来看,最好的一定是国家大剧院,但一个演出剧场的定位,一定是要根据它的观众群和自身的能力来决定,像柏林爱乐这种体量太大的演出,以我们的能力确实接不起,因为要考虑到资金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一些有特色的、小众的演出,非常有特点,在我们的承受范围之内,是可以办的。就像人不可能天天吃大餐一样,你会想吃其他有特色的东西,所以有大剧院那样的演出,就有我们这种类型的演出。话剧也是一样,人艺的《茶馆》好不好?当然好了,一开票就卖光了,但小剧场的话剧好不好看?当然也好看。这是北京文化生活的特点,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彼此之间是不矛盾的,“总有一款适合你”。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