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0后刺杀离职同事
心理隐患埋下了职场定时炸弹
他俩都是90后,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还租住在同一个小区。2016年夏天,考上研究生的小孟准备辞职,没想到在离职当天,同事赵某某拿着菜刀冲进小孟的卧室……小孟在头颈部、胸腹部及背部等处被砍切、捅刺数十刀后死亡。近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维持原判,被告人赵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两个年纪相仿的同事,平日里谈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是什么让赵某某举起了犯罪的屠刀?在法庭上,被告人赵某某的供诉让人听了很不是滋味,他说,工作干不完,心里难受,“我压力这么大,小孟是有责任的”。
多么奇怪的逻辑!赵某某并非长期心理扭曲的杀人恶魔,但这番话从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口里说出,还是让听者感到莫名的悲哀。不管他们两人因工作任务的分配发生了什么样的矛盾,压力都不应该成为杀人的理由。美好生命与日常工作任务之间,孰轻孰重,还需要掂量才分得清吗?
法院认定,赵某某作案时为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疾病对凶手犯罪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
悲剧再次证明,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运行中的现实风险。因为“小事”产生摩擦,进而造成恶性事件,并非个案。谁也无法预测,心理隐患会在哪一天爆发。在正常人眼中美好的事物,在心理不健康的人眼中,可能会形成另外一种印象。就像小孟原本可以开开心心地到学校报到,迎接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根本想不到这对赵某某构成了一种刺激,使前者的生命戛然而止。
前段时间,若干起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让社会集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实,相比心理干预机制建设相对完善的大学,职场心理健康面临更紧张的形势。多数企业并没有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哪怕一些知名大企业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只停留于让员工填一些量表的层面。鉴于员工为了保全职场利益而可能隐瞒自己的心理隐患,单纯的量表很难如实反映出员工的真实心理状况。
每个人都要承受职场压力,人们对职场压力的承受能力也有高有低。企业不可能因为个体差异,而对员工采取多重标准。但是,关注职工心理健康,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企业而言,不把员工的心理隐患控制好,等于对自身经营和发展安放下一颗定时炸弹。当年,深圳富士康工厂发生“十三连跳”,造成这家全球最大电子产品工厂发展史上最严峻的公关危机。尽管后来媒体报道证实,富士康非但算不上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在某种程度上还算是管理机制成熟的现代制造业模范,但员工心理干预机制的缺漏,仍让这家工厂承受了众口铄金的指责——如今,富士康高度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可谓是鲜血换来的教训。
对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尽管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少了一些陌生感,但也更加微妙。表面的熟络之下可能隐藏矛盾,这是心理干预不得不防范的一点。
企业不必为员工违法犯罪承担全部责任,但企业理应为员工职场心理健康承担责任。企业管理者不能只想着效益,忽视属下员工的精神需求,而要当好预防职场心理危机的守门员。在职场节奏加速的现代社会,控制好跟职场相关的各种心理隐患,就能极大地消减社会戾气,进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安全风险。对企业来说,这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确保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王钟的)